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名人堂
 
  好友人數
  台灣建築的多元之美:透過「臺灣建築獎」凝視未來    
       
  建築,作為地域文化、國家發展的象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談及台灣的代表性建築時,很多人往往侷限於象徵台北的101大樓,而忽略了其他同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除了這些標誌性建築,台灣還有哪些獨特的建築空間值得我們關注?這些建築空間不僅在建築領域中引人矚目,更能讓大眾深刻感受美學、空間的詩意,以及獨特的場所精神。論建築,其中所蘊含的創新建築工法更值得細細品味與探索。    
 
 
  豐邑機構邱崇吉吉─以信念拓印未來的匠心建築人    
       
  在鄰近台中勤美術館與科博館的大樓內,豐邑機構已耕耘二十多年,井然有序的辦公空間與親切熱誠的接待同仁、訪談間門外不時傳來陣陣笑語,令人感受到豐邑有如大家庭般的溫暖氛圍。    
 
 
  漫遊「我城」暨那些生活與美好的拾荒紋理-姜樂靜的建築語彙    
       
  即便獲得遠東建築獎、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等獎項肯定,姜樂靜不張揚且踏實的性格讓她始終專注於自己的作品,甚少理會外界的浮言與虛名。這位建築師平時隨和謙厚,面對工作時則「情比金堅」,從她的話語中處處可見其對生活和建築的熱愛。    
 
 
  為台灣人蓋「好宅」的良心建商,龍寶建設張麗莉專訪    
       
  走進龍寶建設公司,迎面而來是半圓型的門廳,穿過連通道,抵達接待室及小廚房,橘黃色的燈光與木質裝潢,令空間顯得溫暖而滿溢著人情味。「以人為本」──這是張麗莉的個人特質,也是龍寶建設二十餘年來的堅持,緊握著關懷與熱情,張麗莉未來也將帶領龍寶創造讓人安心的理想住家。    
 
 
  孫因:「夢想這條道路,沒有別的,只能勇敢嘗試。」    
       
  在室內設計業界,幾乎沒人不知道孫因的大名。除了室內設計師的身分,她更一手創辦天風設計公司,並於2014年接任台北市內設計公會(TAID)理事長一職,連年舉辦室內設計國際論壇,將台灣推向國際。從初出茅廬的跨領域嘗試,多年來孜孜矻矻、跌跌撞撞,到如今對於「室內設計」這項終身志業的堅定。在眾多顯赫聲名背後,始終不變的是她勇於冒險、不畏挑戰的堅韌性格。    
 
 
  建築師盧俊廷:在專業與民眾間找尋平衡點    
       
  建築,對於廣泛民眾而言,仍是相當陌生的領域,即便今日有許多關注建築的媒體,建築人也不遺餘力地推廣,然而普遍來說大眾對於建築的瞭解,還是存在著距離。    
 
 
  傑出建築師 呂欽文:導正觀念,才是解決臺灣建設問題的核心    
       
  建築,不只是結構、材料、設計等表象,更承載了創作者的理想與感覺投射,然而在創作的路上,必須為了所欲實踐的願景而堅持內心的信念,更要面對外在環境的眾多挑戰,舉凡制度、甲乙方關係、社會觀念,這些設計層面以外的種種,對於創作者而言仍是深具影響力,甚至可能會削減創作的能量。    
 
 
  利用科技創新建築,義大利建築師Carlo Ratti:這是建立人與建築物之間的新關係    
       
  現代人們的生活普遍來說,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室內,建築物與生活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另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網路迅速發展、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習慣,創造出更加便利、智慧的環境。因此,如何讓建築空間變得更為舒適、符合人性,是當今在建築規劃上相當重要的課題之一。    
 
 
  寶旺建設總經理劉明宗-智慧建築須分眾設計,及早投入打造自家品牌特色    
       
  自從寶旺建設劉明宗總經理接任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第6屆理事長以來,協會即不斷透過論壇、講座等活動大力倡導建築智慧化,而寶旺建設更是早在2014年就於台中市北屯區11期重劃區完成大台中唯一銀級標章認證的智慧宅「寶旺.天美」。究竟劉明宗理事長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如此熱心智慧建築的推展呢?    
 
 
  學界、官方推動的積極程度是BIM落實應用的關鍵-專訪 BIM之父查爾斯.伊士曼    
       
  相信在營建與空間設計產業裡從業的朋友,這幾年對於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模型/建築資訊建模)這個名詞,並不陌生。    
 
 
  良茂建設 陳春銅:以「自住者」的心,來打造每一個完美的「家」    
       
  長年在台北大直地區深耕的良茂建設,一直以「穩健踏實」、「一步一腳印」的理念在地經營迄今35年,並於今年跨界經營,與美福集團合作共同經營觀光飯店。良茂建設在經歷過多次金融風暴、SARS……等事件,都能夠屹立不搖,甚至穩健成長的原因為何?而其經營理念及企業精神又是什麼?    
 
 
  友友建設張永義:彎腰傾聽在地聲音,堅持蓋出當地最好的建築    
       
  「堅持在當地段蓋最優質的建築。」這是友友建設董事長張永義的建築初衷。蓋「百年建築」的品質,更是張董事長一路的堅持。友友建設如何在高雄房地產界屹立不搖,甚至每年不斷自我超越、持續維持在顛峰狀態?從此次的專訪中,便可一窺端倪。    
 
 
  潤泰創新總經理-李志宏:「建築不再只是蓋房子,以服務為本才能永續經營」    
       
  踏進潤泰創新的辦公室,一片通透開闊,令人訝異的是,總經理辦公的所在不是辦公「室」而是「區」。他笑笑地說:「這就是潤泰創新的文化,沒有階級,只論道理」。唯有打破藩籬,才能聽見良言;有好的溝通,才會激發創新。    
 
 
  長虹建設 李耀中:「一切以居住者的需求為出發點」    
       
  長虹建設創立於1975年,至今已經四十年,2008年長虹建設的創始人李文造申請退休,擔任董事長的職務,總經理的棒子則由長子李耀中接下,次子李耀民則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企業交班之後長虹建設並沒有因此動盪,近五六年來仍然保持亮眼的營利,2013年時還是當年的營建股王。    
 
 
  孫啟能:師法自然的智慧照明設計    
       
  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在都市的夜裡仰望蒼穹,眼中所見不再是點點繁星。取而代之的是數道筆直強光,畫破雲霄的景象。日子一久,你我都習以為常,直覺的以為:都市裡,晚上本來就是看不到星光的!但不曉得大家可曾思考過,這是否是理所當然的正常現象?    
 
 
  綠建築的美麗與哀愁-專訪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    
       
  關於綠建築推廣,台灣算是極具遠見!及早擬定一套量化的評估標準,並於1999年正式施行綠建築標章。這十五年來,建築師推動綠建築尚有哪些難處?如何克服?    
 
 
  建築大師 劉培森-高雄世運主場館 體遇城市魅力    
       
  為提升城市競爭力,高雄市政府擘劃許多《港灣城市重大計畫》,近來常聽到的「亞洲新灣區」便是其中備受矚目的建設。然而早在2009年,同樣隸屬於這個計畫興建的高雄世運主場館,更是空前絕後的綠色體育館。    
 
 
  跨年煙火 看見台灣虛耗    
       
  跨年,國際首都無不爭奇鬥妍,展現國力。台北101跨年放煙火也無可厚非,畢竟台灣能以美麗城市的形象登上CNN的機會不多。    
 
 
  昇陽建設 謝志長: 智慧建築仍須回歸使用者需求    
       
  什麼是智慧建築?什麼是智慧家庭?用個口語一點的方法來說,是讓生活的空間與人之間建立更協調的共鳴與融入…,用個大白話文來說,就是要住起來更舒適、更便利還能減輕各種負擔…    
 
 
  環境永續˙城市繽紛-論OLED照明「軟」實力    
       
  「照明,不只是一種光學,也是一種美學,更是一種生態學,一切師法自然。」──袁宗南    
 
 
  建築大師-李祖原建築師 形塑台灣印象翹楚    
       
  縱橫中外、穿越古今,串連虛實「雙城記」,若在時光的沙漏中任意鑷出顆沙子,窺探其中的世界,會看見城市的意象莫非「予人遮風擋雨的空間之集合,集城在市、總市於城」。然金沙細流,時代的扉頁翻至今日,城市,不僅徒具可觸及的表面。增添了虛擬的載體,宛若鏡像般,延伸出獨有的雙重調性。    
 
 
  張芳民會長-見學日本 反思台灣建築智慧化進程    
       
  人們常說「建築是火車頭工業」,引領許多產業向上提升的動能,世界各國皆然。可是,放眼國內櫛比鱗次的建築,即便是都會圈,我們也很難想像那幅光景,甚至質疑「在台灣,這座火車頭怎麼停滯了」?    
 
 
  燈光設計名師袁宗南-美學×節能設計 照見城市文明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 ──芬蘭裔美籍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    
 
 
  九典建築郭英釗:建物的規模愈大、導入智慧化科技設備愈能展現效益    
       
  倘若,建築的價值是在行銷一種「有魅力的生活」,那麼公共建築更具備這股使命,透過綠化與智慧化的設計,傳遞真實的幸福感。郭英釗如何用心營造令人「渴望」的生活?    
 
 
  建築大師-潘冀:「冀」望國際,築構未來 智慧綠建築    
       
  獲頒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頭銜的潘冀建築師,誓以建築設計造福社會大眾,猶如燭芯上的光火,於黑夜籠罩之際作為引領標向。他如何協助台灣前幾大科技廠房,強化產能競爭力?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