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名人堂
漫遊「我城」暨那些生活與美好的拾荒紋理-姜樂靜的建築語彙
 
撰編:何昔珊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3491
    好友人數
 
 
專家
 
姜樂靜 建築師
即便獲得遠東建築獎、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等獎項肯定,姜樂靜不張揚且踏實的性格讓她始終專注於自己的作品,甚少理會外界的浮言與虛名。這位建築師平時隨和謙厚,面對工作時則「情比金堅」,從她的話語中處處可見其對生活和建築的熱愛。
 
「即使連磚塊,都想有所作為。」
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中人,在日常生活中大概很難忽略這位土生土長的建築師。你未必聽過她的名字,但多半聽過亦走過由她設計的建築作品。比如舊台中火車站後站的20號倉庫,如今依然是台中市民出遊拍照的熱門文青景點,以及同樣知名的潭南國小、大墩國小、向上國中等921地震後多座新校園建築,或者台中市纖維博物館、長春國民運動中心、后里動物之家、台北花博祖靈之眼、高雄河堤圖書館、花蓮新城車站這些遍布全台的建築作品,皆出自於她。

即便獲得遠東建築獎、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等獎項肯定,姜樂靜不張揚且踏實的性格讓她始終專注於自己的作品,甚少理會外界的浮言與虛名。這位建築師平時隨和謙厚,面對工作時則「情比金堅」,從她的話語中處處可見其對生活和建築的熱愛。

以在地材料縫合建築與環境
從業多年,姜樂靜完成了許多不同樣式及功能的建築作品。從校園到社會住宅,該如何思考建築應有的樣貌?她給出了意料之外的回答:「建築物到底要長成什麼樣子?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基地和作品都是特殊的,設計需要因應周遭環境而改變。站在業主立場,經濟因素也是必須考慮的一環。」藝術設計與建物需求互為表裡,「所以你得要在預算內做出最好的建築啊!」她笑著補充。

姜樂靜是個勇於挑戰的建築師,她習慣以「在地」思維來縫合建築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樣的特徵反映在她作品中的「造形」與「材料」。比如獲得遠東建築獎的潭南國小,考量到當地原住民的文化特色,將布農族「家屋」的概念應用在校園設計。潭南國小最大的特色就是環繞著主建築物的操場跑道,以及面朝山林的開放空間。主建築以黑色為基底,石板磚、鏤空木條裝飾外牆,即使在室內也能輕易看見外圍的自然環境。





是人、是物、是天地抑或日夜?「造形」有話要說
姜樂靜作品的另一特色,在於她向來不把房子蓋得四四方方,而是善用建築立面的開口處,營造寬厚的空間氛圍與通透視野。比如(太魯閣)新城車站即是以凹凸造形的門樓作為連外的廣場意象;從遠方望向車站,起伏的立面有如山勢,且視線能一眼穿透車站,抵達後方的海岸山脈。門樓前後的不規則形則令人聯想到太魯閣知名的九曲洞景致,將花蓮的自然美景化入建築之內。

「很多人不喜歡太過銳利的設計,他們喜歡方方正正的,特別是住宅大樓,但我反而覺得造形有時能帶來更多力量。我不喜歡太過傳統的價值觀,我希望建築是多元的。」建築師能夠各自表述自己對空間的理解,對姜樂靜來說尤為重要。





建築即是人們「活動的場景」
在多數人的想像中,「空間」就像多組概念式的機械,往後一拉,能拉出幾百坪的運動場、可容納數百人的大樓,或是一家五口齊聚的客廳。空間彷彿一句高深術語,它可大可小,舊公寓裡的1坪廁所和無限宇宙都在裡面。但對姜樂靜來說,「空間」可以是單純的生活場景。

整理環境、桌面書架上的東西、佈置場地,在小小的陽台曬一家子的衣服,就是空間設計的開始。

皮耶.馮麥斯(Pierre Von Meiss)曾說過,建築比較不是「用來看的東西」,而是「用來住的場景」。建築同時具備藝術和實用的功能,它就長在城市裡,是日常經驗難以迴避的部分,人類倚賴空間記憶的本事有時超乎我們自己想像。對建築的喜好之所以十分個人,也許便是出自於我們兒時相異的所見與所覺(有時更勝於後天習得的風格與知識)。姜樂靜解釋,設計建築就像是設計一個「活動的場景」,生活於其中的人賦予這片風景獨自的意義。

「我做設計的時候,事實上是用文學的方式去做。我會在空間預設它的場景──這個地方有誰會坐下來?坐在這裡的視野是怎樣的?每個微小的設計都有意義。就像劇場,一個姿勢就能引出場景擺設,腳一跨就是門、手一推就是窗。我在自己的建築裡也在找這種東西,它不只代表你個人的喜好和思維,而是別人也能讀懂的內容。」談及設計理念,她微弓著背,眼神專注。

閱讀街區:沒有輪廓就沒有故事
至於設計的靈感,姜樂靜表示,最好的靈感都來自生活。「你要有很多生活體驗,你的建築才會做得比較開朗。」她喜歡閱讀、電影、音樂、劇場、藝術創作、旅行,體驗各種熟悉或陌生的世界,再將這些個人經驗置入作品中。而她最早的建築啟蒙,就是「街道」。

「英國技師巴爾頓規劃的日治時期的台中市、森山松之助設計的台中州廳。銅屋頂、拱窗工藝的不朽精神,不知不覺地影響著只是為了舊建物福利社裡一元冰棒穿過中庭草坪的我。等待拔牙的和平街、打棒球的金山路;在騎樓學會溜冰的平等街與費力踩單車上學的大雅路;還有周日上教堂的三民路與逛完夜市才回家的中華路;「街道」教我許多空間尺度的經驗與活動發生的條件。」

保羅.高伯格曾說過,建築與所有事情都有關,它是為了要容納些什麼而建造的,因此要完整了解建築,不能只關注建築本身,還必須了解建築裡即將要放入的東西──比如我們很難想像,一位對劇場藝術毫無興趣的建築師,能設計出一棟完美的劇院。出身於東海大學的姜樂靜,她的作品幾乎毫無例外的繼承了東海建築人的社會關懷,這並非表示建築本身能夠做到濟弱扶傾,而是透過對使用者的同理心以及大量的生活經驗,讓建築更加親人。





設計台中社會住宅,重拾「理想國」基因
三十年前,姜樂靜還是剛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隨著同是東海出身的趙力行學長一起參與理想國社區建案。在台中舊區新建多棟房舍,並精心規劃招商更新與公共廣場,形成了完整的街廓,也吸引不少藝術家進駐。房子本身價格不貴,但合宜的設計帶來舒適悠閒的生活步調,也造就了充滿人文氣息的藝術景觀--書店、咖啡廳、茶藝館、服飾店、小飾品店,沿著小斜坡開展的藝術街坊如今依然凝聚著社區的認同。

這群年輕建築人的熱血尚未熄滅。三十年後,姜樂靜再度挑起兩座台中社會住宅的大樑,試圖尋回「青年理想國」的基因。「房子就是提供最基本的需求,不需要太多很虛榮或浮誇的東西。現在很多建築為了封建式立面,把窗開的很小,就像裹小腳,美則美矣,但不舒服。好看和舒服,到底哪件事情重要?」談起當代住宅商品化的現象,姜樂靜顯得有些急切──對她而言,生活上的舒適遠比炫耀般的氣派來得重要。

「實實在在就好。我的設計都是實在、彈性、好用,不浪費也沒有太多廢話。」去年剛完工的豐原安康段社會住宅便是以最基本的建築基礎進行設計──陽光、空氣、水,以及能讓人感到舒適的活動空間,這些被姜樂靜形容為「老掉牙」但卻不可或缺的要素。



住宅.街區.城市:建築的身世與未來
再說回做集合住宅的初衷,姜樂靜先是停頓了幾秒,才緩緩道來:「我是──我願意服務很多人。我為什麼做學校?因為它使用率最高,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個空間。住家是單一的,可能這輩子就住著這一個家庭,但你設計的空間能讓這個家庭幸福,那有多好啊。」她關心住宅,關心住宅與住宅間的街區,更心繫整座城市的文化與社會關係。說到底,她最關心的仍是城裡的人──他們如何行走?如何望向天空?如何親近自然?如何能在老樹下歇上一歇?如何回家?這樣一位抱負著理想的建築師說:「集合住宅這個項目,值得建築師一生的守候。」一輩子這樣的詞,在急速變遷的物聯網時代或許容易遭致訕笑,但對建築師而言,那千真萬確是超越一生的守候──誰能否認這座小小的島嶼和上萬棟建築,藏著幾代人的記憶?建築的每個細節,皆是建築師與城市居民和歷史溝通的言語,而姜樂靜的建築正如同她本人──樸實、溫暖,親切且生動,永遠等待開啟一場對話。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