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名人堂
建築師盧俊廷:在專業與民眾間找尋平衡點
 
撰編:林慕帆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4286
    好友人數
 
 
專家
 
建築師 盧俊廷
建築,對於廣泛民眾而言,仍是相當陌生的領域,即便今日有許多關注建築的媒體,建築人也不遺餘力地推廣,然而普遍來說大眾對於建築的瞭解,還是存在著距離。
 
我期望,每一個人,無論專業或非專業,都能輕鬆、不自覺地聊起一座讓他印象深刻、充滿愉悅體驗的好建築,無論是第一眼的直覺印象、身處其中的感受、多樣的行為可能,或在地性的共同回憶、更深層的思想脈絡與專業思量……等等。
這是屬於我的推廣建築的方式,也是我一路走來的核心價值,就是這麼簡單。

──盧俊廷

2016年10月,建築師盧俊廷為「桃園市立圖書館龍岡分館」出版了圖文書籍,在書末的〈後記〉中提及自己在建築這一條路上的心境與理念,溫厚、直敘的字句就如同他的設計,簡練卻令人深刻。

滿懷理想、投入公共工程的年輕建築師,盧俊廷從在地的環境、人文出發,不只希望能實踐建築價值,更期待藉由這樣的嘗試,讓臺灣民眾能「聊起建築」。

「身為建築人,我可以做點什麼?」
鮮少在公共平台發言的盧俊廷,選擇以實作的方式來實現心中的理想。建築人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美學價值,但大眾不見得能認同或理解。「我剛讀建築系的時候,覺得這個圈子裡的人都滿孤芳自賞的。」盧俊廷笑著說道:「當時我就是一位普通的民眾,所以感覺最準,這也帶給我很深的感受。」因此,盧俊廷希望自己設計的建築,能在專業與民眾之間找到平衡,不僅具備專業價值,更能引發民眾的共鳴與討論。

盧俊廷聊起龍岡圖書館南向外牆的四十五本大書,在鷹架剛拆的時候,他曾帶著當時就讀中班的兒子來:「我的兒子對我說:『有很多大書。』我那時就明白,中班的小朋友都看得懂,那這些居民應該也都看得懂。」這樣的設計,對民眾來說就有很強的話題性,即便圖書館尚未落成開幕,在他們心中就已經建立了對這座建築的想像。

「我希望可以讓一般民眾能很輕鬆的體會、看得懂建築,但是也不失建築師專業的價值判斷,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盧俊廷說,讓大眾對建築產生興趣,或許會對建築圈帶來助益,而他會藉由自己的方式,來實踐這樣的想法,像是近期在進行的「中壢第一市場」重建工程,因為以前建築前有一座「大時鐘」,所以在地人都會用「大時鐘」稱呼該處,盧俊廷說,他的設計會從「大時鐘」出發,讓無論是知道暱稱典故的老中壢人,或是新一代的年輕人,能直覺稱這個建築為「大時鐘」,將這個與在地緊密連結的記憶延續下去。

「很多事情是中性的,而不是『非零即一』」
龍岡圖書館拿下臺灣綠建築最高等級的鑽石級認證,談起綠建築,盧俊廷直言建築師們其實對制度報持著不同的看法,「綠建築」的概念其實存在許多不同的詮釋方式,並非只有政府制度下的準則,他說,有些人認為政府訂定的最具公信力、有些人則不以為然,認為設計者要有自我詮釋。

「民眾知道的是什麼?」盧俊廷丟出這個疑問,接著回答:「就是標章。」獲得標章,才能更進一步地溝通、傳達理念,影響力也會隨之增強。公共建築具備傳播、教育的責任,他提及在開幕第一年的暑假,桃園的國中、小有個參訪龍岡圖書館的活動,但活動的目的並不是參觀圖書館,而是將主題聚焦於綠建築。「制度、標章有它的意義,有認證影響力會比較大。」盧俊廷說,如果沒有這個認證,政府的相關機制就不會成立,傳播、教育的功能就會減弱。

盧俊廷也認為自我詮釋在建築設計中相當重要,像在龍岡圖書館使用大量木材,但木材在綠建築認證的分數上並無幫助,他針對這個材料的選擇說明:「臺灣人對木頭的親切感很高,這樣的空間感受會讓人覺得更舒適、自然,在直覺連結上更貼近綠建築。」創造良好的空間感受、提升舒適度,對盧俊廷而言,就是比分數還要重要的事,也是他在這個案子中自我詮釋的一個部分。

「很多事情我覺得是中性的,我覺得哪有可能不是零就是一,像綠建築這件事,我的作法會傾向從中取得平衡。」無論是在建築專業上,或是從大眾的角度出發,盧俊廷都試圖以較圓融的方式實踐,體現他所秉持的理念。

維護與使用,影響建築空間品質
為使建築能呈現出最完美的模樣,除了在設計端投入精力,後續建築的使用、維護更為重要。有著「最美圖書館」稱號的龍岡圖書館中,在使用、維護上也出現了觀念問題,盧俊廷無奈表示,像是公共工程中常見的盆栽,或許是他人出於好心所捐贈的,但盆栽在整個空間中就是相當格格不入,破壞了整體空間的感受與品質,又如圖書館內有部分的指標或是書架側邊的書牌,樣式在整個空間中顯得相當突兀、奇怪,有些甚至一眼就看出是館員手寫的。

「我們做了非常完整的系統的設計,希望能讓空間有整體性,在後續使用也能維持原樣,」盧俊廷感慨道:「但有時候在觀念上很難溝通。」因為大眾對於建築認知上的距離,產生後續許多必須花時間處理、協調的問題。在建築維護上也有同樣的問題存在,像是玻璃帷幕大樓,必須定時清洗才能維持外觀樣貌,但臺灣許多人缺乏維護的概念,建築物受風吹、日曬、雨淋,如果不做好維護,久而久之勢必會產生影響。

以推廣龍岡圖書館為出發點,盧俊廷出版了《享讀。林木間》一書,針對一般大眾來介紹這座建築物,然而,其中也富含了建築師的期待,希望民眾與建築之間的關係能更為靠近。龍岡圖書館因為網路報導引發熱烈討論,也吸引許多民眾前來參觀、拍照打卡,但盧俊廷並不因此而自滿,他笑言:「做這樣具象的設計其實壓力滿大的,做不好就會很好笑,那當然還是有一些人不欣賞,會有批評的聲音。」然而,他仍會用自己的方式,不斷地嘗試各種可能性,實踐自己在建築上的理念。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