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撰編:編輯部 |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
|
|
3455 |
|
|
|
|
|
|
|
|
|
|
|
|
|
什麼是智慧建築?什麼是智慧家庭?用個口語一點的方法來說,是讓生活的空間與人之間建立更協調的共鳴與融入…,用個大白話文來說,就是要住起來更舒適、更便利還能減輕各種負擔…
|
|
|
其實昇陽建設在十幾年前就試圖引進智慧家庭的設備,並且在一個僅有十多戶的小案子裡做嘗試,當時採用的是國產工業電腦,不過很快就發現,因為早期技術還不成熟,會有過熱當機以及軟體不符合使用需求、不穩定、無法更新等問題,住戶也很老實的反應:「我們知道這個是第一代的產品,好像白老鼠一樣,實驗了這一、兩年,還是幫我們換回傳統的系統好了」,謝志長笑著說,當時受到了不小的打擊,畢竟公司也是花了不少的成本,不過還是二話不說的把系統換回傳統的安全監控跟影視對講。
週期不同 思維也不同
謝志長強調,建築產業跟ICT產業的週期是不一樣的,ICT產業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變革及發展,建築產業可以說截然相反,不管是建築的技術工法、設計還是基本原則,數十年都不見得會有什麼變化,當ICT產業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時,建築業還是使用混凝土加鋼筋。
不只是產品週期不同,這兩個產業之間對產品的態度也不一樣,一支手機可能用個一年兩年就可以換掉了,對於產品不良率的忍受度也比較高,手機、電腦如果有問題,廠商換一個新的給你就好了,但建築物不是,建築物的使用時間是以50年100年甚至200年來計算,建築物的結構更是容不下任何的瑕疵,所以如果對於智慧建築或智慧家庭的思考只偏重在科技產品,那就經常會出現不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狀況。
不僅如此,謝志長還提到,一個建案從開始到完工可能要花上三年的功夫,系統整合商規劃的設備到了三年後,可能已經成為過時產品,現在電子產品發展的如此頻繁,用在建築上更應該要考慮保留「擴充彈性」,包含軟硬體能不能升級?能不能兼容?這些都應該被充分思考過,才不會讓建商提供給住戶的設備變成孤兒產品,售服難題,謝志長認為,建築即使有所謂的保固期,也只是收費與不收費的問題,昇陽建設一直以來都是走永續經營的路線,因此即使過了保固期,對自己蓋的房子一樣要照顧一輩子,所以廠商的設備不能只以科技領域的方式來思考。
“智慧”建築不是只有科技產品
因此謝志長認為,當我們大家都在談智慧建築的時候,不僅僅只是那些科技產品才叫做“智慧化”,例如昇陽建設多年前從日本引進並自己投入研發的SI(Skeleton Infill)工法 ,減少傳統的濕式施工,如此一來從人力工班到供應鏈都可以達到節能、減廢、輕量等目的,加上透過設計的手段來達到自然通風、採光、換氣,如此一來就不需要太多的電子、機械設備來達成所謂“智慧化”想要達成的效果。
謝志長從“服務”的角度來觀察智慧建築,他表示昇陽並不是為了降低成本而採用SI工法,工法本身固然可以節省人力上的需求,把困難的技術交由工廠來製造,簡化現場的施工步驟,但建築材質的成本相對也會比較高,像是SI工法採用的輕隔間,早期容易有隔音性較差的問題,所以現在採用的隔間除了金屬骨架,裡面還要填充防火的吸音棉,再加上一層石膏板,最外層為了便於清潔還要加上一層矽酸鈣板。
不過真正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後續的售後服務,由於SI工法是將管線與結構體分離,不管是水管或電管都不會埋在水泥牆或樓板裡面,取而代之的是明管明線搭配貼版工法,因此方便檢修,也可改裝更新,過去住家常見的漏水、壁癌、改裝時容易破壞結構等問題,幾乎都可以得到解決,這對於重視售服的昇陽建設來說,也省去後續許多的維護成本。
謝志長強調,推廣智慧建築有很多的目的,包含環保、節能減碳、減少汙染、健康、安全性、便利、舒適…等等,這些很多都可以透過建築的設計來達成,站在建設公司的立場,如果要談到智慧建築中電子設備的部分,上面提到的問題都是不得不面對的,一方面是兩個產業的週期不同,因此這些產品之間的相容性、穩定性以及耐用程度是否能達到建設公司的需求?從服務的角度來看,這些產品的可替代性、維護成本…,到底能不能符合使用者的成本考量?如果一個智慧社區用了大量的電子產品來做智慧化,卻發現每個月要花幾十萬的經費來維修、更新各種軟硬體,很快的管委會可能就放棄繼續使用這些設備。
智慧建築仍須回歸使用者需求
謝志長同時也擔任了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的理事,對於國內智慧建築的發展頗為關注,他認為智慧建築的發展應該在綠建築設計,建築技術、材料技術、ICT技術這四個層面都做到均衡發展,而智慧設備應該走的模式,他建議可以傾向日本的模式,盡量走向單純化、建材化與模組化,而不是像歐美的系統,一定要全部整在一起,像是日本的會統一在天花板留下可安裝燈具的插座,消費者可以在市面上採購自己喜歡的各種智慧化燈具,很簡單就可以自行安裝上去。
謝志長表示,其實在智慧家庭的部分應該做的越簡單越好,盡量讓消費者可以用最少的動作就達到操控的目的,以昇陽過去的案例來看,那種把所有東西整在一起的模式,經常像是拿著大砲打蚊子,因為每個家庭的需求都不一樣,有的需要照護功能、有的需要影音娛樂…,廠商花大錢整出一堆設備,卻不一定可以切中使用者的習慣,不如透過模組化的形式,讓消費者自己選擇需要的功能,最後再組合起來。
管理獎勵雙管齊下 政府不應缺席
但要達到模組化的目的,前提條件便是統一規格以及標準,這在台灣很難靠著民間的力量達成,謝志長開玩笑說,在台灣連螺絲的尺寸都沒辦法統一規格了,他建議政府應該指定專責機構來制定整合計畫,建立起共同規範、標準檢驗、認證平台或通訊協定,這樣才能使ICT產業、建築業、物業管理之間的整合有可以遵循的依據,如此不但可以擴大相關產業的經濟規模與促進資源共享,更有利於售後服務體制的健全。
而且目前政府還缺乏獎勵消費者、業者發展智慧建築的誘因,像是國外政府推廣建築認證標章時,會給予民眾獎勵措施,例如減稅、降低房屋保險、提高銀行貸款、延長房屋貸款年限等誘因,藉此提高民眾購入智慧宅意願;在業界的部分,謝志長則建議政府透過獎勵供應廠商整合投資、共享研發創新、抵減免營業稅、所得稅等政策措施,以加速相關產業的綜效。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