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名人堂
台灣建築的多元之美:透過「臺灣建築獎」凝視未來
 
撰編:田可亮 最後更新時間:8月 | 28日 , 2023
1250
    好友人數
 
 
專家
 
建築師雜誌 廖慧燕主編
˙成功大學建築系、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建築及都市計劃碩士
˙研究成果榮獲4屆行政院傑出研究獎、8屆內政部自行研究獎。
建築,作為地域文化、國家發展的象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談及台灣的代表性建築時,很多人往往侷限於象徵台北的101大樓,而忽略了其他同樣具有代表性的建築。除了這些標誌性建築,台灣還有哪些獨特的建築空間值得我們關注?這些建築空間不僅在建築領域中引人矚目,更能讓大眾深刻感受美學、空間的詩意,以及獨特的場所精神。論建築,其中所蘊含的創新建築工法更值得細細品味與探索。
 


「臺灣建築獎」成立的精神與緣由
為了推廣建築,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於1979年主辦「建築師雜誌獎」,隨後於1999年第二十一屆時更名為「臺灣建築獎」(Taiwan Architecture Award),這一獎項被定位為台灣建築界的最高榮譽,獎項分為台灣建築獎(首獎)、台灣建築佳作獎,以及特別獎、評審團獎等。作為台灣建築界最重要的獎項,對於提升建築設計水準、推動建築創新和交流長年以來具有積極的作用,其執行單位為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雜誌社。

透過舉辦「臺灣建築獎」,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為提昇建築水準,鼓勵在建築領域中對社會文化、建築技術及居住、地景等環境品质有卓越貢獻者,舉辦「台灣建築獎」,選拔國內傑出作品,表揚獎勵優良之建築設計人、監造人、起造人及承造人。


圖:建築師雜誌提供

評選的公平性與建築專業上的認同感
參選「臺灣建築獎」的作品主要來自台灣三大建築雜誌:《建築師雜誌》、《台灣建築》和《實構築》近兩年的刊登作品,或由建築師自行投件參賽。作品涵蓋多種建築類型,包括住宅、商業、文化等。每年約有190至200件作品進入候選名單,通過一輪書面審查,最後選出10至12件作品進入決選,再從中選出6件得獎作品。

建築師雜誌主編廖慧燕表示:「一個好的建築會讓你覺得生活非常愉快」,她補充道全國建築師公會創辦臺灣建築獎的初衷是想改善台灣的建築執業環境,並給予好的建築從業者乃至業主肯定與鼓勵。主辦方堅信此獎項給予建築領域盡心盡力的核心人員一份認同感極為重要。


圖:建築師雜誌提供

此獎項主要由五位評審委員組成,包括:一位召集人、四位委員。為使評审更為客觀多元,主辦單位不設固定委員會,而是由建築師雜誌社於每年5月間就國内學界(兩位)、業界(三位)選出適當之候選人,經由雜誌社編輯委員票選後聘之,並視情況聘請一位國外專家學者,組成當屆獎項委員會。

為確保建築獎多元價值,評審委員人選原則上十年內不重複。主辦單位完全不參與評選意見並只是做業務的協助,而作品的評選過程是由評審團完全獨立、公平公正作業。而每件評選作品也都必須由當屆評審團前去實地完成現勘,入選作品的建築幾乎都會在現場仔細講解設計。評審委員全程參與三天的現勘後,於最後的半天進行決選會議,而這個環節也通常會讓評審委員歷經一番激烈的討論與辯論後才做出最後的評比,故每項流程可說是都非常嚴謹且客觀。


圖:建築師雜誌提供

建築獎的願景與意義近年來已逐步面面俱到
作為台灣地區的普利茲克獎,臺灣建築獎肩負著以下三大願景:
1.引導國內建築設計水準提升。
2.提升施工水準及對建築細節的重視,走向精緻建築。
3.出版台灣建築獎十年合輯,記錄台灣的建築發展軌跡。

廖慧燕指出,台灣許多建築師都兢兢業業,都渴望創造出優質建築。建築師公會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評選機制,以挑選出優秀的作品,同時給予傑出建築師應有的鼓勵和獎勵。她坦言,建築獎實際上只是一種榮譽,並非提供高額獎金,而是名譽上的鼓勵。此外,她也提到台灣建築師們在追求卓越設計的同時,必須與優質承造人緊密合作,確保設計能夠完美實現。此外,建築物的業主在整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們需要具備獨特的洞察力。廖慧燕透露,最初頒發獎項僅針對作品的設計單位(建築師),但自2017年起,獎項改為評選建築設計人、監造人、起造人和承造人。這一重大改變是出於當時的委員費宗澄建築師的建議,他認為起造人(業主)和承造人(營造廠)兩者的角色是緊密相關的,需要密切協作,才能實現理想的建築合作項目。因此,即使設計再優秀,如果施工品質不佳,也無法構建出卓越的建築完工作品。


圖:建築師雜誌提供

尋覓著,台灣建築的多元之美
正因為建築承載著文化、歷史與未來的契合,我們需要更多的目光,更寬闊的視野,去細細品味台灣建築的多元之美。不要讓建築只停留於外觀,而是要看見每一座建築背後蘊含的故事,感受每一處空間所傳遞的情感。

「臺灣建築獎」的存在,不僅是對建築師們傑出成就的肯定,更是對台灣建築領域的傳承與創新的見證。這個獎項的創辦,激勵著台灣建築界不斷進步,將建築演變為一種語言,設計成為一首詩,將美學、技術、文化和情感結合,凝聚出獨特的建築精神。「臺灣建築獎」所代表的努力與堅持,如同一盞照亮前路的明燈,引導著台灣的建築設計不斷追求卓越,讓建築不再只是存在於空間中,更是一種對生活的回應,一種對環境的呼應,一種對美的追求。


圖:建築師雜誌提供

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時代,期待「臺灣建築獎」未來能夠持續發揚光大,推動台灣建築領域的繁榮發展,讓更多優秀的建築作品在台灣的大地上嶄露光芒。讓我們一同以更敏銳的眼光,更深刻的感受,共同見證台灣建築的無限魅力。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