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名人堂
利用科技創新建築,義大利建築師Carlo Ratti:這是建立人與建築物之間的新關係
 
撰編:林慕帆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3751
    好友人數
 
 
專家
 
Carlo Ratti Associati
現代人們的生活普遍來說,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室內,建築物與生活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另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技術不斷創新、突破,網路迅速發展、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習慣,創造出更加便利、智慧的環境。因此,如何讓建築空間變得更為舒適、符合人性,是當今在建築規劃上相當重要的課題之一。
 
曾被英國建築雜誌《Blueprint》選為將改變建築與設計的人物之一 的義大利建築師Carlo Ratti,目前除了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負責主導該校「感知城市實驗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的運作,同時,他也是國際性設計創新公司「Carlo Ratti Associati」(以下簡稱CRA)創辦人之一。

Carlo Ratti擁有工程師、建築師、教授等身分,他透過不同的角色,同時關注研究、計畫和產品這三個領域,而在這些不同取向的位置上,Carlo Ratti所欲達成的目標都是一樣的──探索如何在人類與建築環境之間,創造新的互動關係。

數位科技與實際空間結合,打造智慧城市並累積數據
隨著虛擬系統開始被應用於實際的空間,人們生活的環境正轉變為所謂的「物聯網」,實際的環境與數位的介面互相連結,Carlo Ratti說明:「這代表了數位代碼與真實空間的事物結合在一起,這些具體的實物,轉而由虛擬的位元堆疊而成。」於此同時,數位訊息也逐漸增加,相關設備會蒐集到許多數據,這為大數據分析帶來更有利的發展,相對的也能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舉例而言,CRA的「哥本哈根輪」(Copenhagen Wheel)設計,讓自行車能藉由輪胎收集日常騎乘的數據,應用感測器與藍芽傳輸技術,將如健身目標、路況等訊息傳送到使用者的手機,使用者能根據這些資訊修改對應的行為,也可以分享這些訊息來幫助城市改善,像是提議自行車道路的建立與規劃。

IoT提升能源使用效能,並將創造可重組的環境形態
當今無論國內外,都已經開始嘗試在建築物中導入IoT技術。「幸虧有IoT,」Carlo Ratti說:「這讓能源使用與人們的需求能更加協調,且其降低能源消耗的可能性高達40%。」以阿涅利基金會總部改造計畫為例,當感測器感應到人進入建築物時,冷風機等設備才會啟動,並根據該使用者於APP的設定調整環境情形。透過感測器追蹤人的位置再啟動/關閉設備,大幅減少了在能源上的浪費。

又如在杜拜「未來政府博物館」(The Museum of Future Government Services)安裝的「Cloud Cast」系統,應用比空調更為節能的蒸發冷卻技術,透過追蹤人的移動,進而啟動天花板上的霧氣噴霧,將重點鎖定在人身上而非整個空間,提升了人對環境的舒適感受,同時也減少了能源的消耗。

Carlo Ratti更針對IoT趨勢提出:「這是關於建立人與建築物間的新關係。」由於建築就像是人體的「第三層皮膚」,另外二者就是我們自身的皮膚與穿著的衣服。Carlo Ratti認為,今日普遍存在的建築架構,其實更像是件緊身衣:死板且強硬地附加在人們身上。不過,新的數位科技、IoT與分散式智能,有轉變現況的潛力,並建立一個可重組的環境形態。「我們可以想像,未來的建築是可以適應人們的需求,而非反過來由人去適應建築。」Carlo Ratti對於未來建築的期待,是能夠按照使用者的需求、性格等,創造一個量身訂作、專屬於個人的生活空間。



教育落實、政府支持與民間實踐,有效促使創新技術的發展
雖然智慧建築的概念漸漸擴散,在世界各地掀起熱潮,但在實行上仍存在著一定的難度,Carlo Ratti分別從「教育」與「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兩個角度,探究當前所面臨的困境。首先,教育方面,即便如此新穎的觀念與相關技術慢慢成熟,但卻缺乏真正的「專才」。要能確實且完整地實踐智慧建築、創新建築環境,Carlo Ratti認為:「我們要透過培養新一代具有建全技術、橫跨真實世界與數位世界的專才。」但該如何培養、要如何落實在教育上,是目前尚亟待解決的問題。

再者,針對政府的角色問題,Carlo Ratti提出目前在歐洲,民眾普遍認為所謂的「智慧」是由政府等公單位推行,然而實際上應該是要藉由人民「從下而上」地實踐,Carlo Ratti表示這樣的模式相當近似於美國當前在智慧城市的規劃情形,政府運用資金擴展基本的創新生態系統,而當中的「創新」,實質上並非由政府主導,而是一般民眾、民間企業或團體,像是麻省理工的「感知城市實驗室」。這樣的發展系統,正是「從下而上」的創新多於「由上而下」,因此,要讓創新技術能更迅速地成長,政府必須建立一個相當完善的環境,以利民間進行開發設計,進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展望未來:走向「遍存計算」 時代
感測器的尺寸縮小,已然是項趨勢,Carlo Ratti認為,未來將可能利用「智能微塵」(Smartdust)的概念,完整地實踐IoT,他針對這項技術說明:「所謂的『智能微塵』,就是把智慧型的無線傳感器縮得非常小(約沙粒、塵埃的尺寸),幾乎是粉碎的且四處飄散,彷彿是讓科技與空氣融合在一起。」而這些科技將漸漸與日常生活交織、結合,最後我們就再也無法從中辨別出來。

我們可以想像,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裡,嵌入了許多微型且不醒目的電腦,不需要透過人的介入去操作設備,所有的裝置會主動反應,滿足我們的需求。假設當你下班後一進家門,電燈已經為你打開,空調也將室內調整到舒適的溫度,音響會播放著你喜歡的音樂,預先放入電鍋的飯、菜已開始烹煮。

「所有的科技、技術確實存在,它們靜靜地待在空間中但並不顯眼,」Carlo Ratti指出:「它們會自動作用,人們卻不會覺得自己被技術所包圍。」這就是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已故的資訊科學家Mark Wiser(1952-1999),曾提出的一項概念──「寧靜技術」(Calm Technology),讓科技成為不擾人的、「無所不在的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

意思就是,電腦會融入且遍佈在我們生活空間的背景之中,科技無所不在,但我們並不會注意到這些智慧裝置(如感測器)的存在,只會看見作用的情形與結果,也不需要像今日使用電腦、手機一般,主動地去操作系統與設備,它們就會自動替我們完成許多事情。當這一切被慢慢實踐的同時,代表著我們正走進Mark Wiser所預言的「遍存計算」的時代。

註:遍存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又名「普存計算」、「普及計算」、「無所不在的運算」,為強調和環境融為一體的計算概念,電腦本體則從人們的視線裡消失。
Mark Weiser曾說:「剛起步的『遍存計算』,是運算時代的第三波浪潮。第一波是『主機型運算』,多人共享一部大型電腦。今日的我們處在『個人運算』時代,使用者和電腦在桌面兩端彼此不安地凝視著。隨之而來的就是『遍存計算』,或稱為『平靜科技』的時代,科技會靜靜地待在我們生活的背景之中。」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