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產業動態
2025臺灣建築獎揭曉 新北市美術館/姚仁喜x大元建築工場奪首獎
 
撰編:楊永翊採訪/許雯媛整理 最後更新時間:11月 | 18日 , 2025
464
    好友人數
 
 
專家
 
<建築師>雜誌社
2025臺灣建築獎於11/18隆重揭曉並舉辦頒獎典禮,本屆臺灣建築獎由姚仁喜建築師與大元建築工場操刀的新北市美術館拿下本屆首獎,成為今年最受矚目的公共建築作品。典禮現場除了公布首獎外,也同時頒發三件佳作獎與一件「都市觸媒特別獎」,完整勾勒出當代台灣建築在不同領域上的集體風範。
 


本屆評審委員召集人、闕河彬建築師指出,今年共有一百二十多件作品參選,基地尺度、用途類型高度多元,「看到那麼多案子其實目不暇給,也非常難選。」為了在評選前先取得共同判準,評審團特別舉行共識會議,提出四項跨尺度、跨類型都適用的核心價值:除了建築美感,作品必須展現建築師對所處時代的觀點與創新見解;創作背後要有清晰的問題意識,並透過空間回應;必須以人為本,體現對社會與土地的關懷;同時具備當代性,能回應城市紋理,並觸及集體記憶。以這四項作為討論基礎,評審團進行實地踏勘,隨後在決選會議中用五個半小時密集辯論,逐步在一個個優秀作品之間拉出細膩的差異,最後凝聚出今年的得獎名單。

今年首獎由新北市美術館奪得,可說是評審團高度共識下的結果。闕河彬說明,基地原本是廢棄物堆置場,新北市美術館成功將這片被忽略的邊陲地景重新喚醒,不僅重塑了從鶯歌火車站通往溪岸的日常路徑,也讓水岸與城市邊界的性格被精準地轉譯到建築之中。建築量體與基地高差、水岸線條與周邊都市脈絡之間的關係處理精確,呼應當代美術館從封閉白盒走向開放自然場域的國際趨勢,將美術館定位為「野地中的藝術場域」,而非孤立於城市之上的殿堂。其外牆系統、結構技術與可視化工法展現極高工藝水準,也具備教育意義,更重要的是,這座美術館是台灣建築師首次贏得國際競圖的公共文化設施,別具歷史象徵。


圖:2025臺灣建築獎首獎-新北市美術館/大元建築工場&Iwan Baan提供


圖:2025臺灣建築獎首獎-新北市美術館/大元建築工場&Iwan Baan提供

在首獎之外,三件佳作獎則分別從社會住宅、金融總部與交通轉運等不同領域,展現當代建築對社會議題與城市機能的回應。來自台中的「育賢二期社會住宅」,由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評審特別關注其塔樓與廊道組成的T字型標準層平面。量體透過重複、轉折與嵌合,形成類似合院的空間架構,有效率地改善通風與採光,同時在廊道尺度上考量輪椅推行等日常生活需求,呼應後疫情時代社會對半戶外、通風友善空間的期待。基地開放空間被設計為可舉辦市集、節慶與兒童遊戲的公共場域,將社宅由「居住機構」轉化為社區活動的平台,展現公部門與建築師合力嘗試的社會想像,也被評審視為引領未來社宅發展的重要樣本。


圖:2025臺灣建築獎佳作-育賢二期社會住宅/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圖:2025臺灣建築獎佳作-育賢二期社會住宅/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位於台北市金融核心地帶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行大樓」,由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則以高度整合的結構系統與精準細節獲得青睞。基地座落於城市角地,設計以斜交網格外結構系統發揮轉角優勢,讓建築量體在街廓中呈現強烈的識別性。評審認為,本案在結構、空調、設備與樓板強度等系統上整合得極為乾淨俐落,形成清晰的秩序感與工藝之美,在基地限制下仍能創造出自由的平面使用可能,展現當代建築專業在總部型辦公建築中的整合能力,是城市建築的優秀典範。


圖:2025臺灣建築獎佳作-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行大樓/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李易暹提供


圖:2025臺灣建築獎佳作-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總行大樓/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李易暹提供

宜蘭轉運站則延續了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長年在宜蘭扎根的在地視角。評審指出,作品以具流動性的空間性格回應交通建築高度人流與車流的本質,鋼棚架與混凝土牆交織出既開放又舒適的候車與通行空間,上方厚實覆土提供良好節能環境,從結構形式到環境策略都展現對在地氣候與地景的細膩理解。更重要的是,設計團隊以宏觀視野看待基地現在與未來,將都市發展、交通變遷與居民日常一併納入考量,作品呈現出一貫自在、含蓄而具深度的態度。闕河彬也特別提到,黃聲遠建築師親自帶領評審在街廓之間穿梭導覽,清楚感受到他並非只是在設計一座建築,而是在塑造一整片生活環境。


圖:2025臺灣建築獎佳作-宜蘭轉運站/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圖:2025臺灣建築獎佳作-宜蘭轉運站/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今年特別增設的「台灣建築都市觸媒特別獎」,由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的「基隆山海城再造串連計畫-基隆塔」獲得。評審團指出,這個案子介於建築與城市基礎設施之間,既像一座建築,又是重新組織山、海、城關係的都市介面,並串聯地方政府與民間共同投入。計畫源於精準的都市研究,透過拆除原警察局取得基地,再以塔橋構築上下動線,從地面商店街一路走上塔橋高處,再經表參道回到防空洞,步行路徑編織出一段多層次的城市記憶。塔橋不僅完成必要的公共連結,也自然成為基隆的新地標,成功帶動地方觀光與商業機能,被視為城市更新中「觸媒」角色的具體實踐。


圖:2025臺灣建築獎台灣建築都市觸媒特別獎-基隆山海城再造串聯計畫(基隆塔)/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圖:2025臺灣建築獎台灣建築都市觸媒特別獎-基隆山海城再造串聯計畫(基隆塔)/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幾位建築師與代表則從各自的實務經驗出發,補充了作品背後較少被外界看見的一面。邱文傑建築師談到,山海城計畫是一個「很辛苦」的案子,從前任市長林右昌的高瞻遠矚,到現任市府團隊與文化局多年來的投入,在艱困天候與地形條件中持續推進,「生兒子和養兒子不一樣」,從構想落地、營運成長,讓山的觀光路徑、海的郵輪旅客與城的日常生活得以在同一個節點交融,他覺得最開心的是看到周邊商家越來越多、街區越來越熱絡,這代表建築真的成為城市共生共榮的一環。

代表育賢二期社會住宅領獎的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團隊則表示,能以社宅作品在台灣建築獎中獲獎,對事務所而言不只是榮耀,更是一種對公共建築與居住正義理念的鼓勵。他們從居民日常出發,強調公共空間友善尺度、社群互動可能、與周邊環境的整合及未來維運的可行性,希望社宅不是僅提供屋頂的「容器」,而是居民自在生活與彼此連結的場域。這個獎項屬於所有參與規劃、監造、施工及各專業協力的團隊,也提醒他們未來會持續以建築專業回應城市需求,創造更多能提升生活品質的空間。

上海商銀總行大樓由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謝品牌長代表領獎。他提到,很感謝評審肯定本案在高度協調整合與精準執行上的成果,這樣的描述其實也非常貼近事務所一貫的工作風格。面對標準樓板層高僅3.7米卻要達到頂級辦公空間的要求,每層樓都配置阻尼器,並採用夾8+8與金屬網膜的玻璃構造,以細節層層累積出建築的質感和性能,這也是作品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他也強調,不同規模的案件會有不同面貌,但今年能再次以佳作之姿站上台灣建築獎的舞台,對團隊都是重要的鼓舞。

新北市美術館則由大元建築工場楊孟凡總監代表上台致詞。她回顧,大元建築工場成立至今十四年,新北市美術館從國際競圖階段一路到施工完成,團隊已經投入超過十年時間,過程中歷經多次因預算不足而重新發包,公共工程經費吃緊幾乎是每一位建築師共同的體會,但在有限條件下仍盡力把公共空間和建築做到最好,是事務所在這個案子上始終不曾放棄的堅持。從特殊地景環境,到鶯歌、三峽等新北市文化據點的串連,以及文化局在設計標案中提出如「藝術工房」等特殊空間需求,讓建築師得以有更多發揮場域想像的可能。楊孟凡也特別感謝事務所內外這些年來參與過此案的同事、工程師與工地工人,「即便他們有些已經不在公司,但每一個人都是建築的一部分」,並提到自己從第一天參與到建築落成,一路提醒自己「不要放棄」。就在不久前,這座美術館也於義大利The Plan建築獎拿下公共文化類首獎,讓團隊更相信,這份長年的投入與不妥協的細節,是值得的。

闕河彬建築師最後表示,今年的得獎作品無論是首獎、佳作或特別獎,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共通點:它們不只是在完成一棟建築,而是在回應一個時代、一座城市、一群人的生活與記憶。主辦單位也將在明年二月號推出2025台灣建築獎特輯,完整呈現從初選到決選各階段的評審討論與文字記錄,讓專業界與關心建築的人能更深入理解這些作品如何被看見、被辯論、被選出,也讓「建築獎」從一個頒獎儀式,成為持續凝聚公共對話的起點。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鎧鋒企業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新光保全
皇昇科技
   
HID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歐益科技
維夫拉克
   
台灣穩鴻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