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科技
佔全球排碳量近四成,建築產業減碳的困境與展望
 
撰編:CSRone李宜蓁 最後更新時間:11月 | 1日 , 2022
4062
    好友人數
 
 
專家
 
CSRone永續智庫
距離全球升溫與《巴黎協定》目標的1.5度C越來越接近,佔全球碳排近四成的建築與營建業此刻正努力尋找永續解方。近日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與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針對零碳建築與永續未來進行對談,從氣候變遷的觀察到近期臺灣法規更新對建築業的影響,以及建築業未來可減碳的方向。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建築,建築於文明早期提供遮蔽、不受野獸攻擊的空間,現今建築更是除了居住的功能外,有了更多的意義如學校、店鋪、工廠等,可以說建築帶來了文明的進步。而當我們放眼望去總會看到施工、建設或是拆除中的建築,然而此時本提供人類安全的建築,卻正在扼殺我們的地球。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2021年研究指出,建築與營建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37%,甚至高於工業和運輸部門的總和,顯示建築業的減碳已是燃眉之急。尤其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2年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指出,目前全球升溫已來到1.07度C,距離《巴黎協定》的升溫1.5度C內已相差無幾。



儘管建築業已被指出高碳排的事實,聯合國也提出在2050年前達到建材零碳排的目標,不過根據建築氣候追蹤系統(Buildings Climate Tracker)顯示,2016至2019年間建築業的氣候因應進度竟然是負的,究竟建築業的減碳路徑遇到了什麼困境呢?



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陳重仁對此表示,大眾只看見建築物使用時的排碳,可能會忽略建材、施工、拆除等以及其上下游產業鏈的碳排,但建築業的碳排卻有許多是「隱藏」在營建當中。由於目前建築業的節能減碳多集中在建築物的使用階段,但常忽略了建材與施工階段的隱含碳。因此,建築業減碳勢必不可忽略完整建築生命週期的碳排,如於建築設計時選用低碳建材或低碳工法,但我們的生活無法做到完全不排碳,在未來要達到淨零碳排,就必須結合「節能」、「儲能」與「創能」,提高建築內部電器設備的能效、裝設太陽能板使用再生能源,設置儲能系統將能源儲存以備使用等。「或許人類早期住木造屋或石造屋更像是零碳建築了」陳重仁開玩笑道。

各項法規陸續出爐,建築業減碳行動刻不容緩
雖說建築與營建業的高碳排似乎成為減緩氣候變遷的一大障礙,但反過來說若能成功達成低碳、甚至零碳建築,對於淨零目標則將有大幅進步。為達成零碳建築,臺灣法規上做了更具體規範,今(2022)年6月剛三讀通過,將於六個月後實施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當中明確規定,公有建築物及新建築物應進行能源耗用評估及營運規劃,且須標示建築能源耗用資訊,並逐年增加建築能源效率。而目前建築業將面臨三大規範:

1.將建築能效分級的建築能效標示
2.大耗能用戶的再生能源使用下限
3.新開發案有排碳增量者應規劃十年內的碳抵換計畫

陳重仁也表示此條例也將影響到未來大型開發案的環評及都市設計審議等層面。另外,根據國發會的「淨零轉型路徑規劃」,至2050年所有新建建築物及85%既有建築物,都要成為「近零碳建築」。



除了法規規範,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也以ESG三大永續面向說明,以往企業較關注的治理層面,於環境面的著墨不多。不過未來國際貿易將陸續納入相關規範,如歐盟即將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臺灣須有充分的因應策略。近年建築產業人員都在增強「綠建築」的知識與know-how,也有許多的企業關注建築的碳排、減廢與人員健康的服務及顧問,為企業的營運風險提早做準備。

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問題的核心 -綠建築
陳重仁也說明,由於建築與氣候問題息息相關,因此,也可說綠建築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關鍵。從最初的選址是否考慮到氣候風險、房屋的架構是否具備足夠韌性、建築的能效與水資源耗用,以及廢棄物能否再生使用等,都顯示了建築與氣候的緊密關聯。目前綠建築的設計案例也正逐漸增加,如2016年荷蘭政府委託建築公司以永續建築為設計概念,建造了布萊梅市政廳(Brummen Town Hall)。其設計類似樂高積木,90%以上的建材都可在20年後被拆除並重複使用,故建材選擇上,取代難以回收的混凝土,增加了高品質的預製木材構件(high quality prefabricated timber elements)的使用,除了減碳及未來的循環利用外,樂高似的模組化架構更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而臺灣在綠建築的成就也不容小覷,2022年IPCC的氣候變遷報告中,收錄了位於臺南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作為全球低碳建築案例。此大樓由台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捐建,設計時運用環保技術打造環境友善建築,至今啟用超過十年,而節能績效已從最初的65%提升到86%,被外界譽為「綠色魔法學校」。

「建築是愉快幸福人生的基礎」
零碳建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減緩作用是肯定的。訪談中陳重仁與嚴德芬也不約而同表示,永續發展是無法脫離群體而單靠個人的努力,不僅在ESG三層面無法獨立存在,且需要政府、企業以及大眾一同關注及協力。

「你對環境不好,環境也會對你不好。」訪談的最後,陳重仁如此說,建構建築的永續未來除了能減緩氣候變遷,也是全球升溫下人類存亡倒數時的必要行動。「其實我覺得永續應該是深植在我們生活中,包括食衣住行,」嚴德芬也強調:「衣食行也許對個人是比較容易的,但『住』就必須仰賴建築業的努力了。」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皇昇科技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