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曾被譽為是台灣營建業未來趨勢的「預鑄工法」,多年來在台灣因地理環境、建築生態等種種限制,始終難以大展拳腳。二十年過去了,對於預鑄工法的未來,潤弘精密工程總經理莫惟瀚露出老神在在的微笑:「你問我這是不是趨勢?是啊,聽了20年,我也講了20年,現在終於,快來了。」 |
|
|
2009年,國家地理頻道報導了台灣的預鑄工法特輯。當時,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帶領的團隊,研發出獨特的螺旋箍工法,並將自動化預鑄工法實際應用於群創光電廠房、台北市體育場、藍海大樓等工程,受國內外業界矚目,隨著媒體報導,預鑄工法也逐漸進入社會大眾視線。
從「安全」起步 預鑄工法的耐震考量
在密集且高人力成本的營建工程中,預鑄工法帶來何種嶄新的視野?又具有何種特殊優勢?潤弘精密工程預鑄設計部副總經理曹昌盛表示,潤泰引入預鑄工法已行之有年,自國外工法的基礎上,根據台灣在地環境調整,不斷精進、研發自身技術,方能維持穩定的營建品質,並廣受客戶信任。除了預鑄工法之外,包括一筆箍、年年發等特殊鋼筋綁紮工法,都是尹衍樑總裁在921大地震後,為了解決台灣建築的耐震問題,進而完成的創新技術。
考量到台灣的地震頻率及特殊地理環境,潤弘選擇使用的預鑄工法有別於早年的歐美預鑄系統,而是經國家地震中心實測,能抵禦高強度地震的日系預鑄系統。比如2006年完工的台北市地震及災害應變中心聯合辦公大樓,地上7層建物即是採用潤弘預鑄工法建造,由於中心背負了急難應變指揮的特殊任務,是災害來臨時的最後一道防線,對於耐震係數的要求相較其他建築更為嚴格,這也表示潤弘的預鑄系統確實能滿足建築安全性的高標準。
缺工問題?品質不一?精密預鑄或為解決良方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統計資料,台灣的青壯年人口(適工作年齡人口)將在未來50年內下降30%,每年平均減少18萬人。而實際上,願意從事如營建業等高勞力工作的勞動人口甚至不到青壯年人口的20%。人口老化與減少是全世界的共同處境,為了填補營建產業的人力缺口,包括歐美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都試圖以預鑄工法解決產業與城市居住的問題。即使在勞動人口眾多的中國,出於環保與規劃等政策考量,近年也大力推展裝配式建築(即預鑄建築),並規定在2020年以前,裝配式建築必須佔全國建築數量的10%,並有50個以上的裝配式建築示範城市。可以說,預鑄式建築已成為全球營建業的當前趨勢。
設計.建模.生產.吊裝:預鑄工法流程解密
傳統上要蓋房子,必須先把鋼筋、水泥運到工地,再由大量工人現場施行鋼筋綑紮、灌漿等程序,容易受到天氣、環境及人力等因素影響。而所謂「預鑄」,則是透過事前設計與規劃,將捆筋、灌漿等部分工序轉移至工廠,預先製作出柱、樑、外牆板、樓版(DECK)等構件,並將生產好的構件運送至工地現場進行吊裝、接合,省去現場作業的時間及工班人力。曹昌盛以潤泰集團總部「中崙綜合商業大樓」為例,該大樓以逆打工法及預鑄並行施作,從地上1層到地上14層上樑,總共花費了六個月,平均1層只需要兩周的時間,與傳統營建方式相比,減少約1/3的工時,同時只需要一半的人力成本。除此之外,由於構件採用預鑄方式,現場環境所需的工序減少,因此較容易維護工地環境,也能減省危評審查的時間。
曹昌盛強調,預鑄工法考驗的是施作廠商的技術與經驗,有很多人誤以為,預鑄就像樂高堆積木一樣,只要把積木拼湊組裝起來就大功告成。然而,建築與土木工程需要高專業的規劃與精密技術,每一項預鑄的構件都必須符合規劃藍圖的比例與造型,即使誤差只有幾釐米,一旦構件無法緊密接合,就得全部打掉重做。對潤弘來說,預鑄系統最重要的是足以使人信賴的材料品質與生產技術,即使成本所費不貲,也要保證其高於標準的性能。
從「設計」看台灣建築生態的預鑄限制
總的來看,預鑄工法具有快速、節省人力、環保、提升工地現場安全等種種優點,理應能廣泛應用在營建產業之中,但台灣目前的預鑄建築比例卻非常稀少。何以如此?擁有三十年預鑄工程經驗的潤弘莫惟瀚總經理笑著說:「這是台灣獨有的建築環境限制。」他指出,早期台灣在引進預鑄工法時,認為若能在工廠大量生產建築構件,就能減少相應的材料成本,但最後的效益卻不如他們所預期。這不僅是因為預鑄技術的複雜度與其材料成本,且正是由於預鑄的「精密」特性,使得每棟建築結構的樑柱、樓板都必須完全符合其設計規劃。
「台灣的建築生態很多樣,特別是集合住宅,建築師和業主都喜歡有特色和新穎的美學設計,幾乎看不到有哪幾棟一模一樣的建築外觀。」這也意味著,工廠生產的構件模板大多只能供該建築物一次性使用,無法真正達成以高生產量降低成本的目標。曹昌盛進一步解釋:「預鑄工法能夠配合複雜的建築結構設計,但需要它有重複性,假設這棟建築物有40層,只要每層樓的形狀一樣,這組模板就能使用40次,但如果每層形狀都不同,那就會做得很辛苦。」
顯然,當前台灣住宅的建築表現方法與工業化製造的需求無法達成一致,使得原本應要降低建築成本的預鑄工法,反而比傳統工法的價格高了約10至15%,在政府審計部的預算編制中甚至根本不存在「RC預鑄」的項目。根據莫惟瀚的觀察,根本原因在於台灣的勞動薪資水準普遍偏低,比起美國建築工人一小時60美金的薪資,顯然還有一大段距離,而勞動成本上的差距便是限制台灣預鑄工法發展的關鍵因素。
寄寓二十年的期望,未來即將到來?
早在1999年,尹衍樑總裁為尋求傳統建築技術的突破,自芬蘭將預鑄工法引進台灣,並依據在地需求與條件完成自動化機具開發及諸多技術改良,這些創新成果在國外申請多達百項專利。希冀能為營建業帶來革新技術的專業人士們引頸以盼,卻因台灣的現實環境而無法實現夢想藍圖。在台語當中,有所謂「好勢」、「歹勢」的說法,「歹勢」原來有著「勢面無好」的意思,預鑄工法從國外來台灣轉了一圈,顯然是欠了點「好勢」。如今,二十年過去,技術在地化了,經驗值又更高了。對於預鑄工法的未來,莫惟瀚露出老神在在的微笑:「你問我這是不是趨勢?是啊,聽了20年,我也講了20年,現在終於,快來了。」
由於勞動人口縮減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趨勢,而缺工所造成的勞動成本若往上提高,傳統營建工法與預鑄工法的成本差距也將會逐漸縮小。舉例來說,若一位工人的薪資上漲20%,那麼整體勞動成本也會提升20%(20%大概是從工資30000提升到36000的幅度)。
無論未來環境有何種變化,預鑄工法都將發揮其工業化的功能特性,以「預先生產」為基礎,降低現場所需要的人力,同時減低勞動成本以及人工、氣候因素對工期的影響,進一步縮短工期。如同前述,使用預鑄工法的施工期約可縮短1/3,同時人力可減少一半,對於有特殊需求的業主來說,預鑄工法應是精簡人力、提升效率的一大利器。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