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Tiny house”小建築風潮 行動木屋組出住宅新型式 |
|
|
|
撰編:何昔珊 |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
|
|
6006 |
|
|
|
|
|
|
|
|
|
|
|
|
|
在歐美或其他亞洲國家,「Tiny house」的建築型式涵蓋小木屋、樹屋、露營車、貨櫃屋等多種表現形態,而這些方式都恰巧跳脫大眾對現代建築的固有想像,追求以「生活」為核心的環境互動體驗。「自然紅屋」的創辦人謝東興受「小建築」概念啟發,自2010年始便著手投入行動木屋計畫,並於2018年完成台中石岡OnOnNature體驗園區,希望提供更多元的住宅新選擇。 |
|
|
早在1990年代,英國建築師Sarah Susanka便已提出她的Not So Big建築哲學,認為住宅標準是蓋得好(better)而非蓋得大(bigger)。在環境氣候變遷與人口高度成長的背景之下,不少建築師也試著重新思考關於人的尺度、人與環境的關係等問題,包括英國建築師Richard Horden的作品「micro compact home」、日本建築師手塚貴晴的「House to Catch the Sky」都是小建築的嶄新嘗試。謝東興雖非建築師出身,但長期經營木質傢俱行當,養成了他對生活材料的敏銳觸覺,而小建築鼓吹人的尺度、環境友善及社區經驗分享,這些特點正好與嚮往自由生活的謝東興不謀而合,於是開啟他在台灣建造「行動木屋」的大膽實驗。
從「行動」改變態度 「心」的生活樣式
「我效法歐美Tiny house「輕」的特點,花費的財務支出、時間、維護成本都很「輕」,但可承受的生活必須「厚重」。命名為「行動木屋」,除了木屋本體輕盈好移動外,更重要的是鼓勵居住者展開行動。」行動木屋嚴格說來並不是純粹的木構建築,而是以鋼構為核心,再佐以大量的木製板材與木質內裝。謝東興表示,行動木屋需花費1至2周事先預鑄構造,將既有構造搬運至現場吊裝,僅需一日即可組合完成,由於各個構造單位必須銜接的相當精準,因此才選擇以鋼構組裝。行動木屋不須大範圍的挖深地基,而是在土裡置入多個水泥基座,再將建築體架高固定於基座上,相較於混凝土住宅的厚重感,無論實際體積或居住感受都予人輕巧的印象。
進入木屋內部,將近15坪的空間,包含臥室、餐廚、衛浴、多樣化的收納櫃,日常生活所需一應俱全。「我們希望行動木屋能提供空間小,但非常強的功能性,導入的所有設備都是針對真實生活需要,營造出最簡單的生活樣式。」謝東興指出,台灣都市人口密度高、房價也高,而行動木屋的組合建築形式能降低建商與地段等外部成本,讓居住者更容易買到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
「木構」的過去與未來 新技術克服外界質疑
近年來木構築成為建築業界的新鮮話題之一,其節能減碳的材料特性及構造方式不僅符合全球綠建築趨勢,木材的天然質感更與環境相互呼應,是不少建築師愛好的結構樣式。台灣高山環繞,擁有豐富森林資源,過去也曾大量使用木柱樑、木屋架等構造,但隨著國民政府來台所帶來的新式美學及快速的經濟發展,混凝土取代木構造建築,成為主要的建材。
對於已習慣水泥建築的台灣人民而言,木構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建築形式,許多人以為,木頭構造既不耐震、不防火,又會有蟲蛀、潮濕腐爛等問題,因此台灣的氣候環境並不適合木構造建築。然而,在歐美或日本的無數木構造建築案例,超過二十年、四十年的木構住宅比比皆是,即使經過強烈的颱風和地震,本體構造皆無受損,由於木材有韌性,重量比混凝土輕,能夠分散地震所產生的衝擊,實際上比鋼筋混凝土構造更耐震。
此外,台灣的建築法規已清楚標明木構造建築須符合防腐、防蟲、防火等種種嚴格條件。只要配合RC底樁,不讓木頭直接接觸土壤表面,或者使用經防腐處理的木材,就能避免蟲蟻侵入。一般狀況而言,只有建築外殼才需考慮潮濕腐爛問題,若使用耐候性較高的木材,並具備良好的排水結構設計(如斜面屋頂、長簷或其他特殊的牆體設計),做好防水塗裝,便可保持外牆木材的穩定度,而其餘室內的木材反而能吸收並釋放水分,協助調節室內氣溫。至於最多人擔憂的防火問題,如今經科學實驗證實,木材遇熱時會在燃燒點形成碳化層來保護內部,且一般木材皆能符合法規1至2小時的耐燃標準,其防火效果並不比鋼構建築差。
我理想中的木構應該是屬於常民的、親近的居所,而不是如帝王般雄偉的展示品
由於政府認定木材是非防火結構物,因此規定木構築與鄰棟建築需間隔3米以上,且最高不能超過4樓。在此同時,日本住友公司卻計畫以9:1的木鋼材比例建造70層樓高的木構建築。謝東興指出,由政府帶頭領導的林業政策及對木構建築的限制,讓部分台灣民眾誤以為木構是不適宜的建築形式。台灣對木構的擔憂顯然不該侷限於建材或特性問題,在更趨穩定的現代技術和結構工法出現後,以技術檢驗和建材實測來評比木構的可行性應會比純粹的禁止更有幫助。
「對型式的限制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生活感覺的變質。我理想中的木構應該是屬於常民的、親近的居所,而不是如帝王般雄偉的展示品。」謝東興解釋,石岡園區裡的木構咖啡屋僅有兩層樓高,但卻必須按照法規使用不合比例的巨大樑柱,除了破壞空間質感之外,也會加重使用者的居住成本。「帝王或豪宅應該是水泥或大理石要表現的東西,我認為生活的環境會影響人的本質,我們都知道水泥對自然環境而言是很粗暴的材料,它讓你習慣規格化的生活尺度和建築樣態,而我相信木材能夠處理人與人之間更細膩的情感。」
建築人性化 有機空間 x無限
日本知名建築師隈研吾曾提出「小建築」概念,他認為高聳、沉重的混凝土建築未來將會逐漸沉寂,「因為我們正邁向個人化建築的時代。轉變正在發生,人們渴望更柔和、以人為本的型態。」謝東興認為隈研吾的想法極具啟發性,於是將小建築的理念帶進他個人的生活經驗,「我在台北生活了40年,後來第一次試著蓋自己的房子,剛蓋好就開始落寞了。房子很舒服,但和鄰里、外在環境沒有互動,就好像被軟禁在一棟豪宅裡,沒有生活實感」對他來說,在石岡的木屋雖然小,不如台北那麼方便周全,但生活感強烈,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外在環境的變化,就像隈研吾喜愛的木格柵(rubber)設計,陽光從格柵中灑落的光影,時時刻刻呈現出流動的景象。「在行動木屋的空間裡,任何你眼睛所看到的、雙手所碰到的,都是自然。環境每一刻都在變化,而你永遠不會對空間感到厭倦。」
宮崎駿的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中,霍爾與小夥伴們居住在其貌不揚但樸實溫暖的城堡裡,雖名為城堡,但實際上是僅有兩層樓的木頭小屋。主角霍爾在門上施了魔法,轉到特定顏色的指針,打開門就能抵達不同的村莊、小鎮或者無人的草原。行動木屋的空間不大,但卻正好適宜居住──親切的家居質感、招待三五好友的煮食空間、隨時變化的自然景色,以及對環境柔軟的心,小屋就像一座令人安心又穩固的移動城堡。
簡單而豐滿 重尋古典台灣的「生活感覺」
「我對建築的認知是,建築之外的環境和生活比建築本體更為關鍵,因為建築的質感很重要。好的住宅並不只是大坪數或設計精美的室內空間,更取決於是否能讓居住者擁有生活質感。」行動木屋營造出小而美的生活空間,同時提倡「農」、「食」、「住」合一,讓現代人能以「手作」體驗來自土地和自然的真心誠意。正如謝東興所追求的生活型態,自簡單而豐滿的住宅空間中,形成隱遁而親密的小型關係網絡。「我希望這樣的形式最終能形成自然的聚落,居民們彼此熟識、親近,會互相分享生活體驗、互相照顧。種菜、除草這些算是我的生活調劑,我最喜歡的是觀察,植物和土壤在變化的感覺,產出多少量我不在乎,重要的是體驗,自己種、自己煮食那樣的成就感,那是最吸引我的。」在他看來,住宅的價值不在於坪數和價格,而是能否與生活產生真實的聯繫。即使行動木屋尚未有明確的法規限制,但它的型式確實挑戰了傳統住宅的既有觀念,其有別於傳統營建的工法與設計思維或許也將在未來造成些許改變。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