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趨勢建材
建築結構多元選擇 台灣木彤:木構造趨勢來臨
 
撰編:林慕帆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7504
    好友人數
 
 
專家
 
台灣木彤總經理 潘志慶
近年,隨著能源、環境議題備受矚目,節能減碳成為趨勢,也漸漸引發各界對木構造的討論聲浪。目前臺灣最常見的建築結構,多為混凝土、鋼構築,而木結構佔全臺比例不到5%,原因不外乎為政府政策影響、鋼筋混凝土結構價格較低且深植民心,再加上大眾普遍對於木構的誤解,使得臺灣今日的木構造,多半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歷史建築。
 


根據國際能源署統計,臺灣在2015年的CO2排放總量為2.494億公噸,人均年碳排量高達十餘公噸 ,節能減碳勢在必行。熟悉木材優勢與工法的「台灣木彤」,有感於鋼構營造的高碳排、高耗能,看準節能減碳的趨勢,致力推廣臺灣木構築。

選用FSC認證木材,永續森林經營
「木頭是能永續經營的材料,且對地球而言是相當友善的。」台灣木彤總經理潘志慶說明,台灣木彤所使用的木材,都是經過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認證的材料,是來自有計畫性經營的人工培育林,而非原始森林。雖然臺灣森林資源豐富,總面積約210萬公頃,佔全島總面積58%,但臺灣的林業政策目前是以保育為主,利用程度極低,因此木構造所使用的材料多需透過進口,潘志慶指出,這其實相當不利於臺灣的木構築發展:「如果臺灣有材料可以供給,對整個產業來講就是加分。」潘志慶說明,由於現在木料絕大多數都是透過進口,運費是一筆不小的金額,如果臺灣自身能提供材料,就可以降低成本,更加拉近木構造與RC、鋼構的距離。

師法日本、歐美的木構造技術,做成適合臺灣環境的木構造建築
除了不斷學習、提升木構造的施工技術,台灣木彤在設計端也不遺餘力地投入資源培訓專才。由於臺灣的教育體制中,少有針對木構設計的課程,所以台灣木彤透過公司內部的人才培養,再加上與學界合作,精進公司自身在設計端的實力,提供最佳的一條龍服務。「雖然我們和其他同業相較之下起步較晚,規模也不算大,但我們著重於師法日本、歐美的木構造技術,從中學習並做成適合臺灣環境的木構造建築。」

潘志慶說,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近幾年情勢已有漸漸翻轉的跡象,像是在許多建築競圖中都出現了木構元素,而在公司業務上,他坦言以往跑得很辛苦,而今許多正在進行的案子都是業主主動上門。「台灣木彤經營理念第一條就是『顧客至上』,你想蓋什麼樣的房子,我們來幫你完成。」台灣木彤的特色就是做整個系統的服務,針對業主的需求來設計,減少其中的介面,從材料、設計、到施工,都能提供完整的服務。

宣導觀念,「從鄉村包圍城市」
今日的木構築已相當進步,透過乾燥技術、加工技術以及設計,即可解決一般大眾的疑慮,舉凡白蟻、地震,都是可以克服的問題。再者,木構重量約是混凝土結構的1/6,這項優勢也相當適合應用於既有建築的修建。潘志慶提出臺灣現行的法規與營造環境並不健全,也不利於木構造發展,像是木構造限高十四公尺,其實在設計上就產生了限制。台灣木彤目前以私人的案件居多,潘志慶說:「我們目前的策略是,從鄉村來包圍城市。」他接續說明,這樣的模式是希望能藉由私人案慢慢累積木構造能量,並積極與學界、業界合作,讓政府開始重視木構。潘志慶強調,政府應該成為領頭羊,釐清、修正現行技術規則,讓整個產業能有所依循,提供更友善的發展木構造的環境,結合民間的力量,臺灣的木構必能欣欣向榮。



提供建築不同的選擇
「我常跟我們的客戶講,我們為你設計的是會呼吸的房子,然後送給你什麼?」潘志慶揚起嘴角:「送給你健康。」原木甲醛含量是零,又能釋放天然的芬多精,木材也具備調濕的功能,且熱傳導與擴散率極低,所以木造建築冬暖夏涼,這些優勢再結合現在的設計、技術,像是將空間的通風做好,也能降低對空調的需求,達到節能減碳。「木構造可以局部應用,只做外牆也沒關係。」潘志慶指出自身的研究結果:「用木構做外牆或是內牆,跟一般RC結構的溫度,可以差到攝氏2.5度。」他接續舉例說明,假設室內溫度木構外牆為26度、RC牆28.5度,前者使用電風扇就能讓空間環境維持舒適,但後者28.5度可能就會需要開冷氣,產生較多電力使用。

另外,在木構造建築的施做速度,比RC建築快很多,潘志慶根據經驗指出,在與業主討論需求,可能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但是施做所需的工期很短,不同於RC需要做二十八天抗壓強度測試,再者,木材本身就是多數人愛用的裝潢材料,所以木構屋基本上不需再額外裝潢。「如果建造速度快、環境品質健康、價格拉低,民眾為什麼不願意使用呢?」潘志慶認為,木構是讓民眾能有不同的選擇,像是結合混凝土與木材的結構設計,是近期較常見到的型態,潘志慶說,雖然現在社會中仍存在對木構造的誤解,但台灣木彤與專注於木構的建築師們,仍努力地推廣正確的觀念,希望讓大眾慢慢地瞭解、接受、使用木構造。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