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科技
IP PHONE影像通訊技術-未來智慧建築通訊應用
 
撰編:編輯部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2173
    好友人數
 
 
專家
 
台灣思科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經歷早期轉盤電話、BB Call呼叫器、黑金剛、海豚機,到如今市占率最高的智慧型手機,通訊產業在過去幾十年間不斷進化,往更方便、快速、易於使用的方向發展。不只在使用設備上有所突破,背後的通訊技術也持續推陳出新。
 


從1G進展到4G,如今邁向未來號稱十倍速的5G,以往傳統線路交換技術已被封包交換技術所取代,IP Phone成為通訊業不可抵擋的趨勢。除了個人行動使用者以外,IP Phone也已延伸應用至商務企業、家用及各種領域。

多螢行動數位通訊取代傳統類比通訊
傳統類比通訊是以高頻載波的方式傳送聲音,簡單來說,就是將人類所發出的聲音裝載至電磁波上,藉由跑的較快、較遠的高頻電波來運送移動距離有限的低頻聲波。就像古代的飛鴿傳書,鴿子身上的信件會隨著飛行距離、天氣等外在環境的變化而磨損,信上的字跡經由風吹雨淋可能會變得模糊不清;類比通訊的傳輸也容易在長距離的運送中產生雜訊,使原本的聲音訊息變得模糊、失真。

另一方面,有線通訊必須建立實體電話線路,透過PSTN轉接至指定線路而形成兩地間的通訊,這樣的方式會佔據一條實體線路和交換機資源。舉例來說,若你要和某個人通話,必須先租借一個房間,每個房間同時只能有兩個人使用,因此使用越久,租借房間的花費越高。

除此之外,若是身處需要語音、影像和數據傳輸的環境,則必須使用各自的通訊協定,形成分離的系統架構。就像使用者要開啟不同的家電設備,就得手持不同設備的遙控器,無論是開啟或轉換都需要多重步驟。各種不同媒介擁有不同功能,卻無法形成統一而有效的管理/使用方針。



思科制定全新通訊架構:一顆大腦整合所有媒介
IP Phone的推出改變了大眾對通訊的認知,透過網路而非實體線路形成通訊。以VoIP技術為基礎,建立點對點的網路通訊系統(End-to-End IP Telephony)。若以IP Phone撥打電話,受話筒會將人發出的聲音(原本為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再切割成帶有目的地位址的封包,經由網路傳輸至指定的通話人。路由器讓設備得以連上網路,建立傳輸通道;而閘道器則連結不同類型的通訊協定,將聲音或影像傳送至通道;透過虛擬的Call Manager管理數據傳輸,選擇訊息最後呈現的模式(如語音、視訊或文字檔案),並控制整個通話過程。「一顆大腦」協作架構便是將虛擬化部署技術放置於雲端伺服器上,同時處理語音(Audio)、視訊(Video)和資料(Data)訊息,包含即時通訊、多點通訊、行動網頁瀏覽(UC),提供整合統一的介面,並支援各種行動裝置平台。

比起過去壁壘分明的網路和電話系統,VoIP技術直接將網路線取代電話線,與現有的網路設備連結,將語音通話功能直接納入網路數據傳送,同時提供語音、視訊和資料通訊服務,更有效的運用網路資源。

以目前豪宅市場為例,大腦就位在中控中心的機櫃或雲端伺服器,而每棟建案的門口機、管理中心的櫃台、物業人員的手機、行動裝置、住戶的電話、住戶的手機、行動裝置全部變成了通訊設備,不管人在公司、車上或家中,都可以透過現有的行動設備接收語音訊息和其他數據訊息。當住戶不希望被打擾時,可將訊號切換至中控櫃台,由Call Manager的語音代接或物業公司的秘書代接,管理設定全透過APP,這些全新的作業模式及擴充性能,是傳統對講系統甚至電話系統無法做到的。



無邊界網路通訊:適用於新世代使用者的行動模式
打開手機或電腦的瀏覽器,輸入任何一種語言的關鍵字,就能點開任何一個地區的網頁,閱讀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這已經是一般大眾習以為常的生活樣貌,也是網路特有的訊息傳輸模式。以網路作為傳輸媒介,只要網路可以到達的地方,訊息就能夠到達。IP Phone不再如過去傳統電話需要層層轉接,付出高昂的跨國通訊費用,甚至只要簡單點開行動裝置的通訊App,透過攝影鏡頭,便可以和遠在18000公里以外的阿根廷友人進行清晰的視訊對話,無論對商務行動工作者或一般民眾來說,都具有極佳的移動和連結性。



網路傳輸應用在建築內部中,形成即插即用的通訊配置。因為佈線透過網路,移動IP Phone時不需要處理話機上的通訊埠或重新拉電話線,只需將電話插入新的網路連接埠即可使用,如果沒有實體網路線,也可以使用無線網路基地台(Access Point),捨棄複雜的通訊管線配置,方便移動與安裝。

進一步來說,大型建案系統整合商可設置一套虛擬客服中心(Call Center)管理自己維運的建案,降低實際每場建案所建置的成本。以往,每場建案皆需設置一個機房,保證建案內部的伺服器運作,無形中產生許多設備維運及人力上的負擔。以思科為例,思科在全世界有超過200間辦公室,但只使用12套系統來維持所有資訊傳輸,由遠端機房實際進行所有伺服器的操作和傳輸,辦公室裡只需要一套傳輸設備(Voice gateway),就可以完成多重據點的系統運作。

通訊設備的「防駭」與「防塞」
由於使用網路傳輸,IP PHONE必須面臨通訊穩定性和安全性的考驗,因此在選用相關設備時,同樣需要考量通訊系統的容量限制與安全防護措施。通訊系統的容量限制(Capacity limitation)決定其接收/傳送大量訊息時的穩定程度,系統的穩定則與BHCC(Busy hour call completion)值有關,亦即主機在一小時內能處理多少通通話訊息。一般廠商在設計通訊系統時,常因成本考量而忽略CPU和記憶體的效能,造成大量運作時產生系統壅塞或故障。這些設備商的供應對象可能僅為數百戶的住宅大樓,因為安裝數量有限,導致實體運作時沒有完善的壓力測試,無法確知設備在更龐大系統量下的運作情況。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業者在實際使用系統時,需額外注意通訊系統主機所能支援的通話數量,以維持清晰流暢的通話品質。

在全球網路的部署之下,每一項連上網的設備,大如企業機房,小如手機裡的App、家中的溫度感測器,都可能成為駭客攻擊的端口。因此業者必須確認產品是否能提供基本的資訊安全防護,從伺服器、閘道端、設備端到各種檔案加密、防火牆,如何將資安風險降到最低,是如今的廠商需要面對的課題。思科產品技術部經理陳信宏指出,針對雲端通訊安全,首先需要做到將通訊過程加密,當使用者說話、傳送資料,所有訊息變成封包的同時,便能同時進行特殊加密,避免丟失重要數據。另外,為了防止駭客的阻斷攻擊,還必須加強伺服器的身分認證機制,辨識系統內經過授權的使用者,排除別有用心的不速之客。



軟電話:智慧建築通訊系統的未來架構
建築通訊系統是整座大樓之間的溝通橋樑,住戶對講更是建築中的基本配備。目前市面上的對講機已逐漸從類比轉為數位通訊,各家廠商著重於設備的「行動性」,傾向另外開發行動App,與室內對講機相結合,其實已是軟電話(Soft Phone)的初步應用實例。軟電話應用前面所說的VoIP技術,透過網路進行封包數據交換,不需要實體話機,而是以軟體的型式安裝於PC主機或各種行動設備之中。

以思科的通訊系統來說,目前在建築內部的應用,皆以較高端的開發案為主,如日月潭的五星級雲品飯店、南港的中國信託金融園區及台北101大樓。前者是以平板內嵌通訊App來完成各房間和總機之間的通訊,並可根據業者需求加入其他功能介面。後兩者則是在立式發卡機內安裝通訊軟體,除了通訊對講外,還能透過系統送出確認發卡指令,形成無人管理的自動化訪客門禁管理系統。

相較於安裝在牆面上的實體對講機,單純使用IP Phone話機作為通訊設備,可以放置在屋內更觸手可及的地方,話機上附有彩色螢幕,能夠顯示文字訊息如來電通知、訪客留言、社區公告等,當然也同時具備大樓對講及住戶通訊功能。以酒店管理式豪宅聞名的台北文華苑,即是以IP Phone取代室內對講機,所有的訪客通訊、聯繫都必須透過大廳的管理員,讓住戶保有絕對的隱私空間,享受最高等級的服務。

看準使用需求,開創未來思維
從另一角度想,當多數人已習慣使用智慧行動裝置來完成各種生活事務,將多樣化的功能移入手機當中已是勢在必行。使用者對於科技產品的倚賴,大多時候並不是因為產品本身有很多功能,而是在於產品容易操作,且能帶來方便、舒適的使用經驗。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曾在公開場合提過,蘋果產品簡約的介面設計和功能,是向德國工業設計大師Dieter Rams致敬,而Dieter Rams奉行的設計理念是「少,但是更好」(Less but Better)。這表示產品的功能到外觀,都必須具備實用、創新的美學標準,才能更貼近當代使用者的需求。

思科產品行銷部副總經理王章慧指出,在數位時代裡,實體介面已淪為次要。這也意味著以往固著在牆上的住宅室內對講機,可能即將被行動裝置如平板、手機取代。比如將大樓通訊對講功能完全移至使用者的手機App當中,以軟電話取代各種實體裝置──不再費心安裝室內對講機或話機設備。以目前台灣建築產業生態來看,或許這樣的技術還無法廣泛運用在建築內部中,但我們永遠樂於追求更令人驚喜的未來體驗,想想蘋果的發跡史和其核心設計理念──Less but Better,有何不可?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