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版標章讓智慧化不只是1+1等於2,而是有無限的可能 |
|
|
|
撰編:周滋靜 |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
|
|
3032 |
|
|
|
|
|
|
|
|
|
|
|
|
|
內政部為促進建築與ICT產業結合並以達到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永續為目的,於2011年發布之「智慧建築標章」便以評鑑擁有智慧化能力之建築等級為目的。 |
|
|
推行數年下來,為確保發展快速的科技技術對建築性能有實質的參考意義,因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將再次改版,並於2016年7月1日正式發布。新版智慧建築標章以精簡扼要、易於操作、易於執行為前提修改其項目內容及評估方式。此次,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特成立由各界網羅之專家學者成立編審小組,針對各大指標進行修正之評估。
新版評鑑指標內容,由各專業之執筆委員分別進行改寫-「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便利創新」共七大指標,並以雷同處合併,與法規重疊、無法客觀判斷刪除為目標。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黃國書表示,從2002年到2016年這幾年間共經歷了四個版本,在這幾次的參與之中,各執筆委員對於評估內容的專業各有巧思,而由他負責撰寫的「系統整合」部份可以看出和過去大大的不同。從2011年版便以大樓自動化的中央監控系統為主軸,再加入所有與弱電系統相關的產業,並予以整合。
但對於建築師或是電機技師來說,這一塊的專業知識較不足夠,造成許多項目都要過於清楚的去一一解釋,反而讓智慧建築被框在一個既定的範圍內,無法實現智慧化的核心價值,也因此2016年版本最大的目的是要讓評估方式更加彈性,讓智慧化不只是1+1等於2,而是有無限的可能。
新版智慧建築標章評定方式也不同了,主要的目的是為增加合格級數量。首先,將各評估指標內之評估項目簡化為「基本」和「鼓勵」兩項。基本規定等同於智慧建築的門檻,只要通過了就可獲「合格級」;鼓勵的項目又將這七大指標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分配並以總分200來做為加分,如要達合格級以上之銅級,必須再鼓勵項目獲得30分以上並未達70分;銀級則必須獲得70分以上並未達110;黃金級則是必須達110分以上並未達150分;鑽石級則必須達到150分以上。黃國書表示,要拿到銅級以上相較於過去更加的困難了,且由於鼓勵加分的目的是為了讓業主能夠真正為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做建置和規劃,但也可能發展為,為取得較高等級之標章只做容易拿分項目的疑慮,而失去了初衷、造成指標功能無法均衡發展。
「便利創新」是唯一不作為合格級之門檻,而是以鼓勵加分為主的指標。為避免「無法客觀判斷」之目的新版的智慧建築標章將之刪除,但是便利創新不正是因人而異的需求嗎?就像是一個只賴大眾交通工具的住戶,他並不會在意停車場的動線規劃,反而會在意社區是否有接駁服務等,但對於有開車的住戶停管規劃就顯得特別重要,對此便利創新的分數該如何定奪?對於模糊不清的評估項目,業主和評鑑委員可要傷腦筋了。
依原2011年版本的評鑑方式,A建築可獲得鑽石級評鑑,但同一棟建築在2016年就不一定拿的到鑽石級,其中便是因為沒有對應的內容,自然每個項目能獲得幾分便不得而知,「評估檢示的方式都不同了」這也是業主要意識到的問題。
同一套系統、辦法是無法永遠獲得相同的價值,就如同過去最耐摔、C/P值最高的N牌手機,在智慧型手機問世後就變得一文不值,甚至是被市場永遠淘汰。黃國書表示,智慧建築是為人服務而不只是一個製造過程,要以需求為出發、以建築物的屬性去做,系統整合這一塊必須以實務面去考量並檢討連動的效益,如果不須連動的系統業主也不要為了取得分數而去浪費資源。
智慧建築標章已經在市場上發酵了好幾年,但是建築師、機電技師…等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足夠了嗎?這幾年來公部門在操作上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產業界又有哪些回饋的聲音呢?政府單位要有高於業界、學界的專業,才能帶領產業、整合資源往目標前進。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