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科技
環控vs. 智慧建築 影響你我未來的生活方程式
 
撰編:唐植梅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2781
    好友人數
 
 
專家
 
iBT數位建築雜誌-編輯部
「家,才是人生最美的風景! 」當人類不斷為了追求更舒適、聰明的生活環境努力時,居住的建築也隨之不斷改變,同時變得愈來愈智慧。根據英國市調公司BSRIA預測,2020年亞洲智慧綠建築的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兆360億美元,顯見智慧建築已成為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很多人聽到智慧建築第一個反應就是節省能源,但許多專家談到,台灣因位於亞熱帶海島,四季雖然分明,但夏季高溫潮濕,在環境控制的要求上,如果無法達到自然控制而必須使用設備控制時,讓「溫度達到使用者感覺舒適」的要求要比「節能」來得優先,而所謂的舒適溫度依業主的需求不同而有差異,因此在打造智慧建築時,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確認業主需求。

由於建築環控涉及的專業與設備需求眾多,並非單一技術所能完成,因此台灣智慧建築協會一直推動智慧綠建築人員認證,目的就是要培訓出一批懂得將業主需求與智慧應用結合的設計師,透過傾聽業主需求、擬定智慧建築RFP(專案需求建議書),再交由建築師以此為基準去選購相關設備、進行佈線工程…等後續作業,打造出一棟真正符合居住者需求的智慧建築。

但是,國內建築學界過去培育的建築人才因過於專精建築產業,多數已投入市場的建築師或設計師等對智慧建築所需的ICT設備了解有限,如果建案因預算考量,沒有充足時間可以做完整規劃設計時,往往出現第二階段再發包的機電設備,因空間有限,常發生將原建築設計打掉重做情況;或是建案業主在一開始並未定義建物未來真正的用途如百貨公司或旅館,等到最後使用團隊接手之後,真正的使用需求才出來,導致新完成的智慧建築無法充份貼近居住者需求。

幸好國內教育學界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同時也看到了智慧建築的科技趨勢,近幾年開始在培訓的過程中提點了學生對相關設備與技術的認識及了解,部份產業企業也開始透過合作模式,讓建築師與設備工程師得以溝通對話,甚至開發出智慧的建築設計模型,透過數位虛擬方式,減少跨產業間不了解而可能產生的錯誤及浪費,也希望透過建築物能源使用及資源配置的優化管理,在兼顧生活舒適度的同時,還能達到節能減碳、環境保護的目的。

但智慧化的最終需透過「物聯網」,即萬物聯網,但在建築設備聯上網路尚未普及,以及多數人對建築智慧的要求僅及於居家內部,建築環控的智慧要求,目前仍以公共建設或大型豪宅為主,但隨著台灣GDP年增率自2010年達到高峰開始下滑後,國內大型公共工程預算也逐漸下修萎縮,截至2014年底至少減少了四成以上,預估一年已不到四千多億元的規模。

建築雖是在地化產業,但因國內市場可能出現萎縮,包括政府高階首長或專家都呼籲,台灣ICT產業技術具備國際水準,應積極朝往國際市場發展;不過國際產業專家提醒,而國際市場需求偏重系統整合,對系統的控制精準性尤其要求,且有驗証制度要求,而長久以來台灣廠商過於集中單一元件生產,跨入國際市場恐有門檻,現階段與大型企業或國際業者進行技術合作,或強化自我設備技術的確效性,或許是比較容易的第一步。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