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專家觀點
創造智慧化價值 促進產業升級
 
撰編:馮明惠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2106
    好友人數
 
 
專家
 
資策會智通所 馮明惠所長
經濟部技術處指導下,資策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簡稱智通所),除了發展相關網路通訊協定,也實際參與「智慧居住空間」相關計畫,深入了解使用者在智慧建築空間內的種種需求,從安全、健康、節能、舒適等各個構面,體察多種智慧裝置之應用。
 
智通所一直著重於研發,而在資源有限之下,將研發重心更聚焦在「智慧能源」的服務及管理面,並且建立一些感測技術相關的基礎元件,發展出更適切的網路系統技術。最初是從「無線感測網路」發展,進而創新應用到建築當中。例如在故宮博物館運用無線感測技術,進行寶物監測;也曾經在台中科學博物館借助無線感測技術,建立導覽、定位等服務。佈建後便發現到,並非每個建築場域都適合用無線感測,例如屏蔽障礙
可能造成感測失誤,我們「不能為了無線而無線」!所以研發重心又轉向為透過建築既有的網路(例如PLC 電力線網路),以及多元感測網路技術,建構智慧聯網相關應用。

各種類型的感測器與感測網路,銳化了建築的神經系統,不僅任何資訊可迅速傳達,更可協助建物設施進一步應變,也因此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當一連串的應用服務逐步建構起來,建築更「智慧」,產業也「升級」了。現階段產官學研各界十分關切的議題,就是如何透過資通訊的基礎建設,帶動新興服務進入建築空間?大家都說必須重視用戶體驗,究竟要用什麼方法來達到?

其實像韓國大廠,他們對使用者需求的重視,絲毫不亞於日本。譬如三星推出數位家庭系統之前,先詢求各行各業各類型的使用者參與試用,藉由那些批評指教,讓該牌的家電及相關服務做得更好,更受用戶青睞。這幾年,日本當然也成為了很好的典範,他們總是從服務的角度來佈局。

而台灣,不僅需要更深層的服務架構,還需要更有默契的團隊合作。換言之,各個產業必須集中起來,透過群策群力的「跨界合作」,架構一個具成本效益、可回收的資通訊平台,將那些服務的元素融入,這樣比較有機會成功。這兩年,智通所持續創新,秉持開放的態度,尋求跨領域合作,藉此促成技術整合。該團隊研發的無線感測網路解決方案,已促成國內47 件以上、將近新台幣七千萬的技轉收入,衍生產值上看二十億。

未來智通所期待自己扮演「協同」的角色,並積極參與及導入重要的國際標準,讓智慧建築產業相關服務、及這些服務的產業生態,可驅動更多的價值創造,累積更多成功經驗,佈局大陸,逐鹿全球。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