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視野
智慧建築標章 讓智慧建築接軌國際城市
 
撰編:周滋靜、張婉玲 最後更新時間:8月 | 16日 , 2022
7810
    好友人數
 
 
專家
 
iBT數位建築雜誌-編輯部
智慧綠建築:以建築物為載體,導入綠建築設計與智慧型高科技技術、材料及產品應用,使建築物更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減碳且環保。
 


智慧建築標章,簡政便民.與時俱進
台灣ICT技術能力有目共睹,因此內政部為促進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結合,鼓勵在建築物內導入智慧化相關產業技術,以達到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永續的目的,因此於民國100年發布「智慧建築標章」,評鑑擁有智慧化能力之建築等級。推行數年下來,因原本的智慧建築標章評鑑內容複雜,加上科技技術進步快速,評鑑項目必須不斷進行修正,才能確保對建築性能具有實質的參考意義,因此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成立專案編審小組並協同具豐富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來進行簡化智慧建築標章的評鑑內容,以易於操作、執行為前提修改其項目、細節。

規定與鼓勵
為推動「綠建築標章」與「智慧建築標章」,實施對象分為「公有建築」與「民間建築」,依據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公有新建之建築物需強制申請綠建築及智慧建築標章,而民間建築則採用補助鼓勵方式。
公有建築物依據總工程造價分為三個級別:

1.建造經費達新台幣二億元以上者:須於申報一樓樓板勘驗時,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智慧建築標章後,才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

2.建造經費達新台幣五千萬元以上者:須於申報一樓樓板勘驗時,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綠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綠建築標章後,才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

3.建造經費未達五千萬者:應通過日常節能與水資源2項指標,並採由建築師自主檢查方式辦理,通過後才得以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

新版智慧建築標章評鑑規範有什麼不同?
目前新修訂之「智慧建築標章」已完成擬定的草案,主要有以下幾項修正:

1.將原本的八大指標簡化為七項
2.評估細項雷同處合併
3.與相關法規重疊(如:無障礙環境相關項目)
4.無法客觀評選項目(如:室內設計色彩計畫,,因個人對於色彩色彩的喜好不同)
5.與智慧建築無直接相關且非智慧評定人員專業可判斷項目(如:(耐震、制震)都刪除簡化。

再者,原評估的方式採用分級制度將八大指標各別分成「基本」、「必要」及「鼓勵」三個部分,將智慧建築標章分成5個等級,分別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且依智慧化程度分為:一般智慧化、優質智慧化、卓越智慧化,如:最基本取得合格級必須達成4項基礎指標及功能性指標1項並達到一般智慧化,鑽石級的取得標準為4項基礎指標及功能性指標4項並達到卓越智慧化,如圖例:

原本的分級制度的的判定方式十分複雜,因此新版作大幅修正。首先將各評估指標內之評估項目,簡化分成基本規定與鼓勵項目兩種:基本規定為智慧建築之門檻,各項目均不計分,符合所有基本規定之要求者為合格級,至於鼓勵項目總分為200分,合格級以上者依鼓勵項目得分之總分作為判定,其中各指標所占鼓勵項目之分數權重如表21,而標章各級別所需之加總分數如表32。

本次修正亦特別將基本規定明確化、評估內容表達精確化,避免設計者、申請者以及評定者認知上的差異,採用總分制希望可以鼓勵設計者及建商針對使用者需求進行規劃設計,讓廠商不再受限於,需通過幾項指標,依據智慧建築標章評估內容而建置不被需要的設備或系統,造成資源浪費及,也增加維護管理的困難度。

除了將評估內容及方式簡化,同時也強調評估並非針對設備或系統,而是以其功能是否對使用者具有一定效益,如:空調設備裝置感測功能,透過數據的採集與傳送到電腦或個人行動裝置,讓使用者可隨時隨地得知某一空間內的溫度狀況,但如此並非稱為智慧化,所謂的智慧化必須達到連動改善機制,也就是就當感測器偵測到室內溫度過熱、過低時,必須能夠自動調節溫度。

現今科技技術能達成的效果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廠商應重視使用者需求,進而發想、規劃符合人性化的智慧功能。智慧建築標章評估內容針對科技進步快速之因,增加鼓勵項目,讓建商能夠更加積極和資通訊科技產業合作,讓更多不但創新且具備實用性質的設備、系統嶄露頭角。

既有建築也有補助
政府將合宜住宅及公營住宅納入智慧綠建築的規劃中,已有1萬多戶,智慧建築及侯選智慧建築的案子,,共98件已通過智慧建築標章認證,智慧建築「高貴不貴」,讓科技巧妙的融合在我們的生活周遭。除了鼓勵新建築發展綠化、智慧化之外,當然也不能忽略佔大宗的既有建築物,因此建研所也推出「既有建築智慧綠改善補助計畫」,目前推廣既有建築物綠化及智慧化的實績:
1.建築節能及綠廳舍改善:針對中央廳舍及國立大專院校進行改善計畫,自92年至103年共計完成509案。
2.既有建築智慧化改善:97年至103年底已完成190案,提升並加強既有建築的安全防災、便利舒適等性能。

智慧化講求環境基礎建設
以目前國內智慧應用的現況來看,從交通、能源管理、戶政服務、防災預警等諸多應用都已在無形之中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廖慧燕以台北市的大眾運輸工具舉例說明,智慧型手機只要下載相關業者所開發App軟體,便能準確得知大台北公車的行經路線,哪一台車子停在哪一個站牌,不但可以預先將自己經常搭乘的路線加入常用站牌,如身處在不熟悉的區域,也可以透過搜尋附近站牌及規劃路線的功能。

無線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化,帶起許多創新、加值型的應用服務,在實現這些智慧化功能的前提之下,穩定的網路環境成為了必備的基礎設施,無法聯網的智慧型手機即失去了它被需求的價值。可見,在我們無形中享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中,基礎環境、設施的建立是幕後的大推手,利用資通訊網路、雲端科技及物聯網等技術,建立穩定的寬頻網路、智慧電網、建築自動化、智慧監控…等,都是以符合使用者需求之服務及打造永續生存的環境為目的。



發展智慧社區的實證計畫藍圖
目前雖然智慧綠建築推動已獲政府及民間業界之支持,其中尤其綠建築成效顯著,但建築畢竟只是個體,如果可將其擴大至社區、城市,由其是並結合應用網路、雲端及物聯網等技術,其效益當然更大。由於「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之實施期程為99至104年,所以內政部目前正研提後續智慧城市推動方案送行政院審核中,在方案中特別提出推動整合性智慧城市、社區實證計畫,主要即為利用網路、雲端與物聯網等技術,整體考慮使用者需求,藉政府單位與民間產業合作、提供整合性的客製化服務,期望促進環境永續發展、平衡城鄉差距及創造民眾幸福,實證計畫執行步驟及推動期程規劃如下:

目前擬訂實證場域遴選辦法依計畫已陸續進行中,於6月也將有相關討論會議,秉持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來進行篩選及評估。以智慧住宅社區的實證計畫來說,可實施項目內容如:建立有線無線網路連線的基礎設施、能源管理系統、安全防災監控系統、門禁安全管理、智慧交通資訊服務系統、停車場管理系統、居家健康照護系統…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規畫此計畫,建研所已於102年對國內智慧綠社區推動的可行性做研究,並於103年起持續進行國內可作為實證場域的調查及分析,並與中央相關部會及廠商進行討論。,在獲得各界的支持,後續執行將與產業界進行合作,內政部及中央相關機構在技術協助及經費補助也將全力支援。提供技術協助及經費補助。



國際智慧社區、城市發展趨勢
近年來歐盟、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均積極發展智慧社區及智慧城市。如美國舊金山、韓國松島智慧城市計劃、日本新世代能源北九州智慧社區實證計畫等,廖慧燕特別以北九州市智慧社區計劃「動態電價」來說明國際智慧社區發展應用實例。

北九州智慧社區「動態電價策略」主要根據電力供需狀況,運用區域能源管理系統判斷,當用電需求較大的時段設定較高的電費,讓使用者採取節電措施如:同樣使用一度電,早、中、晚三個時段的電費將根據使用者需求大小做不同的定價,當然也會依據季節的變化來作調整。動態電價意味著,每一天或是每一個月電價都可能隨時變動,對於使用者來說,隨時注意電價並調整用電量是相當大的一個麻煩,因此必須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才能讓節電真正融入民眾的生活,依據電價變動時,將在變動的前一天和當天的早晨,透過無線網路將資訊傳送到各戶的智慧電錶,智慧電錶可透過設定將數據資料傳送到使用者的智慧型手機、智慧電視、影視對講機等,如此一來使用者便可隨時得知;智慧電錶的功能不僅止於此,透過智慧電錶還可以驅動洗衣機在較省錢的時段安排清洗衣物…等連動改善機制。

智慧社區、城市在國際上的發展已經有相當多的成功案例,由智慧家居、智慧建築、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的發展,依據政府的政策並結合民間產業,望集多方專業意見、實務經驗及技術,循序漸進達到萬物相聯智慧城市的最終目標。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