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專家觀點
中興保全練文旭:業者能夠不執著於技術和設備,進而關心使用者的感受,才是產品推廣最快的不二法門
 
撰編:凌家諾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2766
    好友人數
 
 
專家
 
中興保全 練文旭協理
資通訊發達造就人們生活的便利,也促使了各種智慧化產業的蓬勃,對於建築來說也不例外。不過,智慧建築叫得震天價響,究竟如何才能算得上智慧化,卻沒有一個定論。這個產業目前存在著哪些問題?未來的路又該往哪走?
 
在台灣,公部門一直是智慧建築最重要的鼓吹者,目前主要是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負責推廣。政府推動智慧化的本意,是想為資通訊和建築兩方搭起橋梁,促使產業升級,進而帶動經濟發展。在判定建物是否為智慧建築時,通常以「智慧建築標章」為基準,內含八大指標,包括綜合布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健康舒適、貼心便利以及節能管理等面向。

自動與智慧
「仔細研究一下,你可能會發現,我們常常將智慧化和自動化混為一談。」練文旭說。如安全防災中的火災警報系統,通常是在火災發生時,會有警鈴、灑水等反應。這只屬於單純的自動化機制,稱「智慧」似乎太過。智慧化的重點在便利,並應該以人為本。是以嚴格來講,若能再加上自動報警、逃生指引等機制的配合,才比較符合「智慧」的說法。冷氣的舒眠功能亦如是,只可算是機器內建設定,如可以自動配合使用者的偏好和作息習慣而調整,才是有「智慧」的系統。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知道,智慧與否其實很難評定,且綠色與智慧另外,「智慧建築標章」的指標中,部分內容看來是有所牴觸的。在要求智慧化與舒適度的同時,還要求節能減碳。我們若單憑直覺思考,智慧化必須運用科技產品,相關設備越多就越耗費能源,豈不是自打嘴巴嗎?

而現在的市場上, 設計師和建築師主要亦分為兩個派別。一方主張靠最新的資通訊技術提升生活品質和舒適度,另一方則認為應該以自然為本,減少科技產品的使用,各有其道理。但是,綠的訴求和智慧化其實就像天平的兩個槓桿,無論偏向哪都會產生弊病。在實務操作上,應該在兼顧便利舒適與節能永續的前提下,力求平衡。

未來與智慧
練文旭認為,智慧化是一個過程,目前尚在發展期,還會有長足的進步。就像如今認為屬於自動化的東西,在初發明時都是很有「智慧」的。而智慧建築的未來,應該會以物聯網為核心,資通訊產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為物聯網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感測器,而現在的感測器越做越小,價格也越來越低。國外某大廠的研究單位,甚至已能將它安裝在隱形眼鏡上。隨著微型化、低成本的感測器不斷普及,我們應該很快就可以看到新時代的到來。

讀者可以想像大樓就是一個人,具有眼、耳、鼻、舌、身、意。監視系統是眼睛,煙霧偵測是鼻子,總之有許多不同的感知能力。靠著各式設備與感測器獲得訊息,再傳輸到類似大腦的中央處理系統,它會自動分析數據,並制定決策和反應。所有的系統相互整合,可以將智慧家庭、智慧建築、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防災等領域連結,達到全方位的智慧化。

感知與智慧
談到這裡,練文旭提出了事前感知、回應的重要性。「對於智慧化而言,設備的自我診斷是十分重要的,這關係到使用者的安全。」比方說,現在的瓦斯或煙霧偵測,都是在狀況發生後才會示警。如果某甲今天外出忘記關暖爐,必須等到機器開始冒煙、燃燒後,才會曉得發生意外。若能在出門時,由系統主動告知屋主有插頭未拔除,或某電器尚在使用中,就能防患未然。

另一種做法則是,當機器偵測到過熱或異常時會自動斷電,避免災害發生。今年初,基隆市曾發生過除濕機過熱而導致火災的案例。想像一下,當除濕機內有感測器,診斷出機體過熱,便可立即自動切斷電源,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劇發生呢?

產業與智慧
國外有許多公司,致力於智能分析的領域。即是從蒐集到的訊息中,分析使用者習慣、喜好。如此才能順應人們的習慣和喜好,讓設備自動調整,免去操作的麻煩。反觀當下台灣相關產業,反而多著眼於設備的生產。拿前面的例子來說,台灣做的都是眼睛、耳朵、鼻子,而國外研究的是大腦,因此我們能外銷的產品多半僅止於智慧建材及零件。



此外,新建築幾乎都會導入智慧化的概念,舊建築應如何升級,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國內的建築智慧化市場,既有建築約占了97%,新建築只有3%,比例相當懸殊。練文旭表示,舊建築的智慧化商機不小,但是在實務上應考量成本效益及使用需求,做得過頭了,反而可能形成浪費。

體驗與智慧
真正的智慧化,重點在人性化,對於使用者體驗,必須非常重視!假設一個家庭中,有老人、中年人和小孩,該如何兼顧每個人的需求?公共空間和個人房間怎麼設計,都要考慮進去。畢竟,如果只是追求各種高科技產品、設備的使用,無疑是一種浪費,智慧化的目的是讓人過得更舒適、便利。

因此,練文旭說:「如果業者能夠不執著於技術和設備,回過頭來關心使用者的感受,才是讓產品推廣最快的不二法門,也才是讓智慧化迅速普及的關鍵。」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