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名人堂
溫琇玲:設計主導、服務永續是智慧建築發展的關鍵
 
撰編:王奕超 最後更新時間:4月 | 25日 , 2022
3620
    好友人數
 
 
專家
 
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名譽理事長 溫琇玲老師
•內政部智慧綠建築推動指導小組委員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智慧建築標章」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兼召集人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機械審議小組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
•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營舍建案審查會審查委員
•行政院國科會「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院列管措施評估委員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研究所副教授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火災預防及消防技術審議委員
智慧建築在台灣,近年來是一股熱潮,除了官方在各公開場合致詞時多次提及,相關的學術會議研討,一時也頗為興盛,就連與智慧建築相關的語彙和字詞,也頻繁出現在各種建案廣告上。
 
談起台灣智慧建築的發展,溫琇玲理事長對於這個她投入研究、致力推動20餘年的領域,總能旁徵博引滔滔不絕。眾所皆知,智慧建築成為國家政策是2005年行政院科技產業策略(SRB)會議,提出推動智慧化居家空間之後,然而,早在國內只有「自動化」還沒有「智慧化」這個詞彙的1991年,溫琇玲就帶著100多個學生,開始跑遍全台做調查。他們挑選了全國2000多棟,10層樓以上有中央監控系統的大樓,又從中篩選了223棟建築,完成了台灣第一份智慧建築的調查分析。而她也是台灣最早給智慧建築下定義的人。

使用者為本、永續服務是智慧建築的核心
智慧建築的定義其實很明確,「係指建築物及其基地設置建築自動化系統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配合建築空間與建築體元件,從人體工學、物理環境、作業型態及管理型態角度整合,將建築物內之電氣、電信、給排水、空調、防災、防盜及輸送等設備系統與空間使用之運轉、維護管理予以自動化,使建築物功能與品質提昇,以達到建築之安全、健康、節能、便利與舒適等目的。其基本之構成耍素需包括(1) 建築自動化系統裝置 (2) 建築使用空間 (3) 建築運轉管理制度。」問起智慧建築的定義,溫琇玲毫不猶豫就背出自己在1996年所下的定義,對於這個定義完整、徹底且至今仍未過時,她是相當自豪的。

定義中提及的安全、健康、便利、舒適,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居住環境所提出的4項基本原則,其先後順序有其一定意義,因為有了安全才能談健康,有了健康才能談便利,而有了便利才有舒適可言。這4項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以居住者、使用者為本的思考設計,溫琇玲認為,這也是智慧建築最核心、根本的追求,如果智慧科技沒有辦法觸動人心、啟發人性,使人感到愉悅,即使再炫目也是多餘、沒用的。

對於目前各種智慧建築的標準認定,溫琇玲提醒,並不是擁有幾項指標就是智慧建築,也不能追求齊頭式的同一,智慧建築的本質應配合客戶的不同需求,不只分等級,更應量身設計。

為了讓這些便利設計、設施能夠永續,定期的檢查和維護更顯重要,在這方面所形成的產業永續服務、管理,溫琇玲認為是智慧建築產業發展的第2個關鍵。在她看來,為了確保以使用者為本的設計,以及永續服務管理,智慧建築產業鏈裡,系統整合商和物業管理這兩端可說是扮演著關鍵角色。溫琇玲認為台灣在這方面仍未做到,不但系統整合商淪為附庸,設備的永續維護也未建立慣例,這是台灣智慧建築發展的當前困境。

系統整合業應主導產業
溫琇玲認為當前台灣智慧建築產業的結構出現很大的問題──系統整合的格局被擺放得太低。溫琇玲強調,系統整合、設計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對於智慧建築做出符合使用者的規劃和安排,因此堪稱智慧建築的根本,而不是像目前的一些整合商只是在做設備互通的工作。它應該做到位於整個產業的頂端,並且要處於先行的地位,任何以智慧建築為標榜的建案的進行,一定要系統設計先行,再依據建築物的類型交付適當的建築師以及機電技師。

此外,溫琇玲也認為,目前台灣的系統整合業者,在設計上附帶特定設備產品,會讓系統整合淪為專為特定產品服務的偏頗設計,而無法讓系統整合發揮到最佳化。系統整合業者對於設備的挑選,應回歸本質,以使用者的需求以及是否能配合整體的設計為挑選的考量。

不過,台灣的系統整合業者與溫琇玲期望的相反,往往綁死某些設備,溫琇玲認為這是台灣建築業者以及系統整合業者不了解整合、設計的價值,以為只有綁設備才能有利潤,這無形間也拉低了系統整合商執行系統設計應該要有的地位。在這樣的產業生態下,設備商就只能鑽營打入系統整合商,甚至是建商,與這些業者綁在一起,而不是專注於產品的穩定、技術的提升。

目前國內智慧建築產業結構以建商為主導,溫琇玲認為建商和系統整合設計業的思考一開始就不同,她表示依然有認真、有心推動智慧建築的業者存在,但也不得不承認,現在大多數的建商關心的是房子、建案的銷售量,而不是為使用者量身規劃智慧居家,很多業者往往是為了跟上風潮、促進銷售才努力追求相關標章,也因此往往只求有標章就好,很難真正的為使用者、消費者做到貼心規劃。另一方面,當缺乏物業管理的良好配合,設備出問題時,建商也往往無法解決。

因為如此,當前台灣智慧建築對於滿足使用者、消費者的需求來說,仍有距離,當設施缺乏貼心,後續維護又缺乏機制,相關設施有時甚至成了使用者多餘、累贅的負擔。

應以獎勵代替強制
對於政府為了推動智慧建築,規定2013年起,總造價達2億以上的公有建築須申請智慧建築標章,溫琇玲雖參與相關實施方針的制定,卻不認同此決策,她認為強制規定申請合格標章,只是讓人達到某種最低標準,卻不會促使人追求卓越,充其量只為公部門帶來某種帳面上的績效而已。

溫琇玲認為,與其強制規範建物達到標章,不如以獎勵的方式鼓勵業者追求卓越,她建議訂定一個嚴格的智慧建築評審標準,並提供實質的獎金獎勵達到這項標準的建案。她認為這樣反而能驅動建商推出真正頂級、亮眼,足以誇耀國際的智慧建築。

改變產業從教育消費者做起
有鑑於公部門在智慧建築推動上較為保守、僵硬,溫琇玲這些年來與相關熱心人士相繼成立了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亞太地區智慧綠建築聯盟,期望透過民間的力量,協調、統合產官學等資源,促進智慧建築的發展。

近期溫琇玲致力於對消費者的觀念教育,她笑稱教育民眾比跟政府建言還有用,因為消費者只要有任何要求、反應,業者通常就會做出調整,對於產業的影響也較快。因此,給予消費者、使用者正確的智慧建築觀念,讓他們敢於向建商要求、勇於提意見,促使產業重視為消費者量身規劃和永久服務,可謂當務之急。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