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專家觀點
建築師公有建築領軍,打造綠建築生態城市
 
撰編:游沛文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30日 , 2022
4110
    好友人數
 
 
專家
 
建築師雜誌 廖慧燕主編
˙成功大學建築系、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建築及都市計劃碩士
˙研究成果榮獲4屆行政院傑出研究獎、8屆內政部自行研究獎。
為推動節能減碳綠建築,90年起所有5000萬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均需申請綠建築標章,成效斐然。
 
為推動節能減碳綠建築,90年起所有5000萬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均需申請綠建築標章,成效斐然。為提升綠建築實施效益,從明年1月1日起,未達5000萬的公有建築物亦須通過綠建築標章當中的「日常節能指標」和「水資源指標」(詳見表一:綠建築九大指標);今年七月起,造價2億元以上公有建築都需申請智慧建築標章。

近來,政府針對智慧建築進行一連串的推廣政策,對建築及營造相關產業的影響甚鉅!政府單位階段性的推動綠建築發展,累積了哪些成果?有哪些方向需要修正?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目標為何?



標章分級 綠建築適性發展
政府早在1999年底就正式推廣「綠建築標章」,2000年開始接受申請,由於是志願性申請,所以剛開始成效並不好,為加強推動,90年開始藉由行政院核定的「綠建築推動方案」,規定5000萬以上之公有建築物需強制申請綠建築標章,希望由公部門擔任領頭羊,以帶動風潮,鼓勵民間企業跟進。早期的綠建築評估方式只有YES或NO、而非量表給分,為有鑑於此,為了提升民間企業建造綠建築的意願,以爭取良好企業形象與榮耀,政府於2007年核定實施「綠建築與永續環境科技計畫」,推動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

標章分級後,原本很難取得綠建築標章的建築物,只要努力、至少都可以爭取到合格的等級,果然促使標章申請率節節高升!而且分級制有助於精確區分各棟綠建築的優異程度,更激發業界提升綠建築等級的企圖心。

另一個適性發展的部份是,未達五千萬的公有建築只需取得「日常節能」及「水資源」兩個指標就可以,無需申請標章。此政策的美意在於,這類建築的基地通常不大,宜掌握較重要的指標即可,如果耗費太多時間辦理申請審核等行政程序,不太符合比例原則,所以針對此類建物推行簡要的做法。

候選證書 綠建築規劃周詳
綠建築標章制度分為「標章」及「候選證書」兩部份,簡單的說,在房子蓋好後,提出申請並獲評定通過的,便可取得標章之認證,是綠建築實體。另外,若在房子還沒蓋好之前,將其規劃設計書圖送審並獲評定通過的,因為建築物還沒完成,則發給候選證書,等於預先宣告「準」綠建築的資格。

故候選證書的評定,可以在事前評估修正不適當的設計,減少建築物完成後無法修改,或需耗費大量成本改善,是整個制度中很重要的一環。取得綠建築的房子,原則上可保證在未來約40年的使用階段,充分提供使用者一個省電、省水及省成本的居住環境。

有鑑於事先規劃設計的重要性,行政院於90年3月核定實施「綠建築推動方案」,針對公部門新建建築物全面進行綠建築設計管制,要求中央及地方工程費在5千萬以上之公有建築物必需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希望由政府公部門帶頭做起,形成一股綠建築的風潮,再配合鼓勵民間建設業界跟進,自然形成綠建築產業之市場機制及環境。

綠建築推廣成果斐然
公有建築循序漸進地朝綠建築邁進,民間企業也紛紛跟進,不僅優化了建築品質,節能效益也隨之而來!總體來看,還有哪些重大成果呢?

(一)民間綠建築成長達到23%
民間企業的參與逐年倍增,從一開始只佔6%,去年已經達到23%(111件)。
(二)既有建築物 節能效益大
所有建築物之中,既有建築物就占了97%,截至101年底,已經累積185件舊建築提升能源效率改善案例,節能效益相當驚人!就經濟效益而言,平均約可節省能源20%,回收年限約3至5年。
(三)綠建材普及 健康有保障
綠建築蓬勃發展,固然也帶動綠建材的普及化與法制化(詳見表二)。截至今年九月底,累計核發912件綠建材標章、6,708種產品,其中健康綠建材佔了76.8%。透過綠建材評定審查,可以遏止劣質建材傾銷到台灣,才能保障國人健康,並提供國內建材產業更優質的競爭市場。

(四)每年可以省下30多億水電費
截至102年9月底,累計評定通過綠建築及候選綠建築共計4,154案(總樓地板面積合計4,768萬㎡),平均可節電20%、節水30%。整體效益如下:

  • 每年約可節水5,330萬噸。
  • 每年約可節電11.68億度,所固定CO2當量6.65億公斤。
  • 合計每年可節省水電費約新台幣33.5億元。
  • 其它:包括生態、保水、綠化、減廢、資源節約等環保效益。

    ﹙五﹚示範推廣綠建築
    為讓民間業界認識及親身體驗綠建築,每年從四月開始舉辦「優良綠建築示範基地參訪活動」,業界及民眾可免費報名參加,台灣北中南三地目前計有12處示範基地,今年共計辦理八十多梯次,參加者高達兩千五百多人次,反應熱烈,對推廣普及綠建築具有良好效益。

    綠建築發展 仍有哪些瓶頸?
    綠建築標章實施至今,面臨不少困境,仍有哪些難題亟須解決?

    (一)容積獎勵爭議多 中央地方不同調
    為了鼓勵綠建築的推行,《都市更新容積獎勵辦法》第八條明訂,只要取得銀級以上的綠建築,可有增加容積率之獎勵;目前一般作法,獎勵額度多為銀級6%、黃金級8%、鑽石級10%。但因推動綠建築的主要目地為提升居住環境品質及降低建築開發對環境的衝擊,並確保環境永續發展,以增加容積率作為獎勵,似乎悖離原本為維護居住空間品質而限制土地使用強度的宗旨。

    此外,都市更新容積獎勵是以都市更新的建案為對象,雖有前述矛盾之處,但尚有提供獎勵鼓勵窳陋地區進行更新的功能,但是目前各縣市政府依地方自治法,往往訂定相關條例,援引綠建築容積獎勵辦法,即便不是都市更新的建案也可獲得獎勵,作法是否妥適,各界確實也有一些不同看法。

    (二)觀念不正確 綠化做半套
    「綠建築」必須是在節能減碳的目標下,兼顧健康舒適的環境,而善用智慧化控制設備,其實也是有效的節能手法之一。所謂「Green by ICT」,適當採用一些科技化設備,反而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改善室內環境品質,迅速帶來健康與舒適感!

    舉例來說,有些空調系統並沒有妥善引進外氣,如果是人多的會議室,往往會造成室內空氣品質不佳,尤其是二氧化碳濃度偏高。依據101年11月23日開始實施的「室內環境空氣品質管理法」規定二氧化碳濃度上限為1000ppm,所以如果設置感測設備,隨時可查知室內的溫度、溼度、CO2濃度之外,更配合設置空調連動及引進外氣設備,如全熱交換機等,就可隨時維持健康舒適的室內空氣環境,達到增進工作效率或提升睡眠品質的目標。
    (三)綠建築節能與維護 難以驗證
    「日常節能」為綠建築評估的重點項目,同時也是九項指標中必須通過的兩大指標之一(另一指標為水資源指標),建築研究所十分重視節能效益的評估查核。因此在公有建築部分,建築研究所已經進行一些使用後的調查,也驗證其相對於同類型建築物確有達到節能的效果,但是對於民間業界的綠建築卻不容易進行用後評估。

    由於主管機關無法強迫建築物提出能源使用數據,為蒐集綠建築進駐後的實際用電資料,目前做法是在綠建築的申請表格上,請申請者自己勾選是否願意提供電費資料,然而多數建築物、即使是公有建築物的提供意願都不高,至於一般民間業界之建築物則幾乎沒有業主願意提供。

    由於缺乏有效的資訊取得管道,欠缺完整的數據資料,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目前確實不易進行綠建築的效益追蹤與查核。

    科技與環保共存 永續發展
    推動綠建築十多年來,整體氣候環境變化非常大,公部門必須隨時調整方向,不斷思考「台灣需要什麼樣的建築?」

    為因應全球暖化及都市熱島效應,我國更需促進綠建築茁壯發展。為了擴大綠建築層次,行政院進一步於97年1月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將「生態社區」及「永續都市」列為我國第二階段推行綠建築政策之重點,以期達到國土永續的目標。

    許多新建案的基地規模較大、經費較多,具有更優越的條件去建造高品質的綠建築、進而發展為生態社區,尤以企業總部或經貿園區為最。

    像是中科管理局、南科管理局的主事者都特別重視綠建築,就以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的台南園區為例,目前共取得台積電十四廠、台達電一廠和二廠等七座鑽石級綠建築標章,是國內綠建築密度最高的基地,最近更獲頒全國第一座「鑽石級社區類綠建築標章」,也成為綠色園區的典範。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碩譽電機
    鎧鋒企業
    城智科技
    永欣鋁業
    NEC Taiwan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兆竑智聯
    新光保全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充馭科技
    歐益科技
    台灣穩鴻
    SALTO Systems
    台灣寶麒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