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專家觀點
新智慧建築營運模式:無人化與數位維運的主流時代
 
撰編:楊永翊 最後更新時間:10月 | 1日 , 2025
211
    好友人數
 
 
專家
 
iBT數位建築雜誌 楊永翊
過去十多年,建設公司的價值鏈重心仍然放在「建造」本身,設計、施工、交屋幾乎代表整個產業流程的核心。然而隨著社會結構與技術環境的轉變,這個模式正面臨翻轉。建築的真正價值,不再止於交付,而是延伸到長期的營運與維運。
 


建築價值鏈的重心轉移
這種轉移源自於兩股壓力的交疊。第一,是人力缺口問題的加劇。除了施工班人力短缺,物業管理也長期仰賴大量基層人力,包括保全、櫃台人員等,但這些職位往往面臨專業素質參差不齊的情況。住戶對服務態度、專業技能的抱怨屢見不鮮,無法保證穩定的品質。再加上人員流動率高,每當人力更替,管理品質就難免起伏不定。這樣的不確定性,成了影響建築長期價值的重要隱憂。第二,是費用問題。隨著勞動成本上升,聘僱大量人員所需的薪資與相關支出逐年增加,導致管理費節節攀升。許多社區住戶每年繳納的管理費用,已成為一筆沉重負擔。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人化管理逐漸浮現為必然的選擇。它並不是單純的「少用人」,而是一種全面性的智慧化管理思維轉換。透過 AI 影像辨識、IoT 感測器、自動通關門禁、自動化能源管理等系統、機器人科技(自動打掃、自動送件、巡邏機器人)等,讓過去需要大量人工參與的工作得以自動化完成。這種做法不僅解決了人力素質不穩定的問題,還能顯著降低管理費支出,為住戶減輕長期負擔。更重要的是,它讓建築營運從「人治」走向「數據治理」,以系統穩定性取代人為差異,確保管理品質不再隨人力更替而起伏。

建設公司轉型 x 從建造者到營運者
隨著營運模式的變革,建設公司的角色也正經歷根本轉型。過去,建商的任務在交屋之後便告一段落,後續管理多交由物業公司負責。然而,無人化管理的出現,讓建設公司有機會直接參與並主導建築的營運與維運。這樣的轉型,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建設公司若能自行經營管理自己蓋的智慧建築,不僅能避免外包物業公司人力良莠不齊的困境,更能掌握管理品質,維持穩定的服務標準。過去社區住戶常常因保全態度不佳、管理員專業不足而產生不滿,甚至影響建案後續銷售口碑。如今,若由建設公司透過智慧系統直接經營,管理品質得以標準化與長期維持,住戶的信任感也將提升。



此外,直接營運還帶來另一層戰略價值,那就是數據回饋。建築在日常運作中,產生大量數據,包含能源使用狀況、人流分布、設備運轉參數等。這些數據若能直接由建設公司掌握,不僅能即時優化營運,也能反饋到後續新案的設計規劃。這種「設計—營運—優化」的閉環,能讓建設公司不斷修正與提升產品,形成長期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直接營運代表著新的收益模式。傳統建商的收入以銷售為主,屬於一次性交易;但當建設公司直接經營智慧建築,便能透過訂閱制的智慧物管平台、能源管理服務、甚至跨域合作(如與醫療、照護、托幼整合)創造持續性收益。這種從「一次性銷售」轉向「持續性服務」的模式,不僅能增加公司獲利來源,也能延伸建築的品牌價值。

技術落地 x 營運與維運的新模式
新一代的營運與維運模式,並不是單一技術的堆疊,而是多種智慧系統的整合。安防管理是最直觀的應用之一。透過 AI 影像辨識與感測器網絡,建築能夠全天候監測火災、水災、可疑人物入侵等危及建築內住戶安全的狀況。這樣的系統不會因人員疲勞而疏忽,也不會因人員流動而影響穩定性,提供的監控品質反而高於傳統保全。

訪客管理也迎來革新。傳統社區與商辦大樓需要櫃台人員核對資料、發放訪客證,過程耗時且容易出錯。智慧門禁、人臉辨識、自助報到系統的導入,讓訪客能快速完成登錄與進出,省去等待與人工誤差,同時降低人力需求。

能源管理則是智慧營運的核心。建築物的冷氣、照明、電梯等設備,常常因為人為操作不當或疏忽而造成能源浪費。AI 若能即時分析人流、溫度、日照等資料,便能自動調整冷氣與照明,既滿足舒適度,也避免浪費。這不僅降低營運成本,更符合 ESG 的永續目標。




維運管理則從被動轉為主動。以往設備故障後才進行維修,不僅費用高昂,還容易引發安全隱憂。透過數位孿生與預測性維護,建築能提前偵測設備異常,例如電梯異常、空調系統耗能升高,並提前提出維修建議。這種模式不僅節省維修成本,更能降低停擺風險,提升住戶的安全感與滿意度。

這些技術落地的同時,也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安全、隱私與永續。安全確保全天候監控與緊急應變,隱私透過模糊化與加密技術避免過度蒐集個資,永續則透過智慧能源與水資源管理協助建築達到國際綠建築認證。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新模式得以普及的基石。

無人管理主流化的必然
當住戶與企業租戶已經習慣智慧化、便利化的生活方式,未來沒有導入無人化管理的建築,將被視為落後產品而失去市場吸引力。這意味著,智慧營運與數位維運將不再是差異化選項,而是必然的市場標準。

政策推動也正在加速這一過程。從碳排管制到永續建築獎勵,各種政策均鼓勵建築導入智慧管理系統。對建設公司而言,這不僅是因應政策的需求,更是提升品牌價值的機會。當住戶發現新建案不僅提供便利與安全,還能減少管理費支出,他們會更願意選擇擁有無人化管理的智慧建築。更長遠來看,建設公司若能在設計階段就納入這樣的思維,並在營運過程中持續優化,便能逐步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建築不再只是一次性的產品,而是長期服務的平台。對企業來說,這是一種持續性的收益來源;對住戶而言,這是一種能長期享有高品質管理與低成本負擔的保證。

因此,新智慧建築營運與維運模式的主流化已無可避免。無人化管理帶來的品質穩定與成本優化,加上建設公司自營所創造的長期價值,正共同推動整個產業邁入新的階段。誰能率先掌握這股潮流,誰就能在未來十年中佔據市場領先地位,建立起不可取代的品牌影響力。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鎧鋒企業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新光保全
皇昇科技
   
HID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歐益科技
維夫拉克
   
台灣穩鴻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