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產業動態
樺康智雲林建全:以AI推動智慧建築 邁向永續智慧城市
 
撰編:楊永翊採訪/許雯媛整理 最後更新時間:8月 | 20日 , 2025
120
    好友人數
 
 
專家
 
樺康智雲
由《財訊》雜誌主辦的「AIx幸福智慧城論壇」,聚焦人工智慧在城市治理與產業應用的前瞻思維。論壇邀請政府單位及各領域專家與產業代表分享智慧城市的創新方案,其中,樺康智雲總經理林建全以「AI在智慧建築的應用」為題,深入剖析如何透過AI技術,在建築全生命週期中實現節能減碳與永續價值。
 


建築全生命週期的AI解決方案
林建全指出,智慧城市的推動必須與永續結合,而建築能耗在整體能源使用中佔比高達 30% 至 40%,遠高於交通等其他部門。「若要達成 2050 淨零碳排目標,建築能耗至少必須減少一半,這正是智慧建築與AI結合的最大意義。」

林建全進一步表示樺康智雲針對設計、施工到維運三個主要階段,提出完整的AI解決方案:
設計階段:能源模擬與參數優化
傳統的「綠建築標章」雖能提供設計依循,但無法直接量化建築物的能耗。林建全表示:「建築師需要知道,設計出來的建築物未來實際的能耗是多少。」因此,樺康智雲與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合作,透過BIM檔案建立能源模型,再以AI進行長達50年的能耗模擬。系統可依據模擬結果,協助建築師調整外殼係數、材質選用等設計參數,以達到最佳能效。在南科的實際案例中,僅透過設計端的優化,就能節省約 6% 的能源使用。

施工階段:碳排即時監測
在建築與施工階段,AI則被用來計算碳排放。林建全指出,透過施工進度與材料數據,例如每日混凝土進料量,AI系統能自動換算碳排數據,並每日更新。「這不僅讓施工過程更透明,也能協助業主與承包商掌握減碳進度,為後續的碳盤查與永續報告提供即時依據。」

維運階段:智慧能源管理
建築物進入使用階段後,樺康智雲以數位分身(Digital Twin)與AI節能控制,幫助大型園區與商辦大樓大幅降低能耗。例如樺康智雲有一個知名國際大廠的案例,這家大廠在遠東通訊園區 D 棟大樓已全面導入樺康智雲的AI空調系統。透過PMV(Predicted Mean Vote)演算法計算人體舒適度,系統能即時調整空調送風與溫度設定。由於這家大廠嚴格限制人員數據的蒐集,樺康智雲創新地利用二氧化碳濃度推估室內人數,進而進行精準的空調控制。林建全說:「過去我們只能控制溫度高低,現在AI還能動態調整送風機與空調箱的啟停,避免出現空間人數減少卻依然過度冷卻的浪費。」經過一年實際運行,該大樓用電量成功降低近 20%,證明AI應用於建築營運的巨大效益。



智慧建築:智慧城市的核心動力
林建全認為,智慧城市的願景若要落實,建築是必須優先突破的關鍵。「交通雖然常被認為是主要排碳來源,但其實只佔總量 10% 至 15%,真正的高耗能部門是建築,佔比超過三成。」因此,智慧建築不僅是城市數位轉型的一環,更是支撐永續目標的基石。他強調,AI技術能將建築的設計、施工、營運三大階段數據化、智慧化,讓建築從源頭就具備節能基因,並在使用過程中持續優化能效。「智慧建築的價值,不只是提供舒適的環境,更是城市邁向淨零不可或缺的一環。」

樺康智雲將持續推進AI解決方案的深化與落地,並積極參與國內外智慧城市的合作計畫。林建全指出:「我們希望透過更多實際案例,證明AI在建築上的效益,帶動整體城市的節能轉型。」他最後補充,智慧建築不是單一企業的努力,而需要政府政策引導、建築師的專業設計,以及應用方案供應商及系統商的技術支持共同推進。「智慧城市的核心在於永續,而永續的關鍵在於建築。AI將是推動這場轉型最有力的工具。」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鎧鋒企業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新光保全
皇昇科技
   
HID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歐益科技
維夫拉克
   
台灣穩鴻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