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築知識庫      
   
  智慧建材      
 
 
 
  建築視野
波光市集,港邊新聚落的微光流轉記
 
撰編:劉亦欣 最後更新時間:8月 | 6日 , 2025
277
    好友人數
 
 
專家
 
嶼山工房主持建築師 林聖峰建築師
坐落於新竹南寮漁港邊的波光市集,自完工至今已逾三年半。初見其建築形態,便可感受到一種順應地景、貼近水岸的平衡姿態。這片攤商棚架的設計,並未強調張揚的地標性,而是以平行於海岸線的低調水平量體,靜靜融入港灣生活。
 
從都市再生到聚落規劃的策略
這座市集的誕生,並非孤立個案。事實上,整個南寮漁港區域,在過去九年已經歷一系列都市再生與聚落活化工程。自前市長上任以來,即邀集專業團隊,包括中原大學建築系與知名景觀建築家郭中端老師,進行全面性的聚落調查與規劃,涉及舊聚落再生、浮覆地運動公園、風箏賽場、防風林整理、停車場及漁獲直銷中心等共八、九個子案。這些子案如拼圖般陸續完成,逐步編織出港邊新聚落的完整輪廓。其中,波光市集基地,正位於臨港的直銷中心舊址旁。過去這一區塊是一座一百米長、十五米高的直銷中心建築,前方散置著漁民家屬臨時搭設的攤棚。這些攤棚在炎熱夏季及颱風季節屢受嚴峻考驗,缺乏長遠規劃,安全與舒適度皆難達標。


圖:新竹市政府

新市集的規劃策略,便是從這些攤商的實際需求出發,將分散於舊直銷中心前的臨時攤棚遷移至新建的波光市集,並通盤考量區域交通、物流、自行車系統、行人動線與景觀節點,給予攤商及消費者更有秩序且具開放性的活動空間。

彈性空間x順應環境的結構
波光市集的設計核心,在於以「N字形」大棚結構,將所有設施集中於中央,兼顧最大化攤商數量與空間彈性。這一配置不僅迎向主要停車場與港邊廣場,也串聯風箏賽場等重要公共空間,使市集成為區域內重要的聚合樞紐。

市集的頂部以波浪形曲面,呼應港邊水光粼粼的流動意象。這不僅是造型上的巧思,更直接回應了地景與氣候環境,同時也藉此設計引導雨水、抵禦強勁海風,並以最自然的姿態,成為港灣風景的一部分。建築側牆則以CLT(集成木材)結構板牆配合鋼構組成,讓整個棚架不僅結構穩固,也帶有溫潤的自然質感,柔化了大量體與地景之間的界線。



在構造系統上,設計團隊採用SRC波浪屋頂與兩型CLT板牆,屋頂以鋼構為骨,配合混凝土形成波動的曲面。垂直結構依賴鋼柱,水平力則交由CLT板牆承擔,兩者彼此協作,構築出一組可隨需求調整的模矩系統——每柱距7.2米,板牆依功能與通風擋風需求調整高低。此外,設計特別針對東北季風和南風吹拂的特性,在東北側設置落地板牆阻擋強風,南側則盡量開放,營造穿堂涼風。大棚下方的遮蔭,亦考慮夏季烈日照射與空間流動性,讓遮陽、通風、防風得以同時兼顧。



創意飛揚x設計診療團
嶼山工房主持建築師林聖峰建築師表示,規劃過程中的最大挑戰,來自於攤商多元需求與市府推動進度的壓力。為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搬遷與新攤棚調整,市府特別邀集六組年輕設計師,組成「設計診療團」,與每位攤商一對一溝通,理解其經營型態、動線、招牌設計乃至後勤系統需求。過程中,每位設計師皆配有兩名年輕公務員協同協調,成為設計與現場溝通的橋樑。設計師團隊以3D模擬與即時協作,根據每個攤商不同想像調整攤位、排油煙管、照明與廣告位置,並根據市府共同規範統一視覺標準。僅三週時間,所有攤商單元便完成設計、調整與現場改造,展現公私協作與彈性管理的高效能。

工法x現場實驗
波光市集的施工過程,是一場工法創新與現場實驗的結合。為確保複雜曲面的SRC屋頂能夠如設計般精確成型,施工團隊選用日本Meiken Lamwood的CLT系統,現場安裝時如積木般迅速完成組裝,節省大量工期與人工。SRC屋頂的施工,則須分四階段澆置混凝土,每階段均以可重複使用的雷射切割保麗龍下模及雙面模板,精確控制屋頂厚度與曲率,避免螺栓孔與蜂窩現象,並以高流動性混凝土確保澆置均勻、結構穩定。澆灌過程採用外模震動機輔助,分三層分段灌漿,每一細節都在結構技師與營造廠的反覆監督下達成。值得一提的是,為減少複雜度及誤差,團隊考慮過預鑄、FRP等多種作法,最終選擇現場澆置,並以單元試作(mockup)反覆驗證,確保模板、保麗龍曲面及鋼樑組合的可行性。



林聖峰建築師說明,複雜的SRC波浪屋頂與CLT結構板牆的結合,就是一大考驗。如何在現場精確組裝,並讓曲面的屋頂與板牆銜接密合,既要求極高的工藝精度,也考驗營造廠的協調能力。每一道模板的曲率、每一支鋼柱的位置都不能有絲毫差池,否則將牽一髮而動全身。此外,港邊強勁的東北季風與夏日烈陽,更直接衝擊空間的舒適度與結構耐久。設計團隊不僅必須針對風向做板牆高度與開口的反覆模擬,還要面對現場攤商遷入後,因人潮與需求改變所產生的即時調整壓力。加上施工時需分段澆灌、模板重複使用及混凝土澆置均勻度的掌控,現場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

波光市集選用的建材,以結構與環境兼顧為原則。屋頂的波浪曲面、核心鋼構搭配混凝土,實現大跨度與造型自由度;以CLT結構集成材結合鋼板,強化水平力傳遞,並由鋼柱及十字柱與CLT溝槽緊密嵌合,保證結構整體性。地坪鋪面則採用高壓混凝土磚與植草磚,分為十種單元模矩,透過不同顏色與排列組合,營造基地內外連續的綠帶與活動區邊界。每個攤商單元的消防、供水、供電、照明及排油煙等後勤設備,均集中設於後方服務帶,並可隨攤商變動而調整隔屏、設備配置,確保空間彈性與未來維護方便。


圖:新竹市政府

在市集整體的遮陽、照明與夜間景觀上,設計團隊同樣重視細節。夜間照明由CosmoC Lighting專業設計師林靖祐規劃,以間接投射為主,讓屋頂夜間發光、形成輕盈殼體。各攤位招牌、照明與排油煙管線,也全數納入規範及整合設計,避免市集景觀失序。

新聚落精神
波光市集完工後,運營機制也同步建立。由於攤商油煙與汙水較多,市集僅於五、六、日對外開放,其餘時間由專業清潔公司徹底整理地坪與設施,確保環境品質。管理單位則採標案制,每年重新招標,負責市集日常營運與維護。在長期營運過程中,也不斷面臨實際環境挑戰。冬季東北季風強烈,部分攤棚加高但仍有空隙,導致風雨斜灌,未來若有機會調整,設計團隊也建議可適度加高板牆或調整板牆間隙。此外,西南側板牆在西曬季節可再下移三十公分,以進一步強化遮陽成效。


圖:新竹市政府

波光市集並非單一建築實體,而是港邊新聚落再生的實踐縮影。它不僅是攤商經營的基地,更是區域居民、訪客、設計師、公部門、營造團隊共同協作、共創生活場域的成果。從設計、施工到營運維護,每一階段都充滿實驗與挑戰:如何以創新結構回應地景氣候,如何彈性調整空間滿足多元需求,如何藉由協同設計、及時溝通,在有限時間內產出高品質的建築空間。這一切,正是新世代地方聚落、建築專案、公共設計應持續追求的價值。

建築絕非僅僅造型或技術,更是一場持續對話、回應地方真實需求與自然條件的長遠實踐。這座市集,正如其名,在每一道波光裡,映照著設計、工法、協作、與土地深深連結的痕跡。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BT數位建築雜誌聲明 ]※
   
 
 
合作夥伴
英威康科技
鎧鋒企業
江森自控
樺康智雲
新光保全
皇昇科技
   
HID
台達電
泓格科技
通航國際
歐益科技
維夫拉克
   
台灣穩鴻
凱樂衛浴
冠閤企業
 
 
 
 
 
 
   
關於iBT數位建築雜誌  
   
資訊爆炸時代,建築業卻異常封閉,對於智慧建材設備的資訊來源異常缺乏,導致智慧建築推廣不易,我們來自產業,深知建設公司與建材廠商雙方均非常渴望新資訊、新訊息,因此我們致力打造這個屬於大家的交流平台,使產業更能正向方展與進步。  
   
讀者服務信箱:contact@aimag.tw  
讀者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309988  
讀者服務時間:星期一~星期五 09:00~18:00  
LINE線上即時客服:星期一~星期日 09:00~24:00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 內容政策 | 隱私條款 | 版權使用 | 聯絡我們
   
   
  追蹤我們
   
 
   
 
Copyright @ 2013 iBT 數位建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