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多年來,由資訊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產業所帶動的智慧化浪潮席捲全球,其中生活、居住空間的智慧化更是一大重點。在台灣,近來相關的倡議者與推動人士雖然不少,然而如果要兼具理論視野與實踐能力的,大概要數現任智慧化居住空間產業聯盟會長張芳民先生了。
應打破智慧化的成本迷思
只是,要打造智慧化的居住空間,不可避免要在建築外加軟硬體等系統、設備,這不免讓許多營建業者有成本增加的疑慮,對此張芳民也特別強調,智慧化只會讓總造價的成本增加2%至8%,甚至「隨著發展,是可以簡化、減少很多設備,尤其硬體設備將不斷的簡化,甚至部分被軟體所取代。」他舉例,像過往智慧型停車系統有賴車牌辨識系統管控進出車輛,但現在只需要電子標籤(eTag )及其偵測器,運用無線射頻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的感應就能更為簡便的達到相同功效;過去警戒圍籬需要依靠紅外線感測器,現在透過智慧型影像監控系統(Intelligence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IVS)的電子圍籬功能就能取代。也就是說,隨著發展和試驗,智慧化反而能意外省下很多成本。